放射治疗是对抗癌症的常用手段,但它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可能“误伤到”肠道的黏膜屏障,引发治疗相关的肠道损伤。不过这种损伤大多是可逆的——最新研究发现,肠道里的干细胞会在放疗后48小时内启动修复,但如果是持续照射,就可能打破修复的平衡,让损伤加重。
这种肠道损伤的症状和放疗剂量有关:做盆腔放疗的患者里,大约75%会出现腹泻,30%会有黏液血便。早期信号是持续超过72小时的稀便或黏液便,这时候及时处理能防止情况变严重。如果没控制好,严重的可能会因为肠腔狭窄导致肠梗阻,或者因为长期失血引起缺铁性贫血,这就需要多个科室一起治疗了。
现代医学建立了三级防治体系:
- 肠道微生态调节
调节肠道里的“好细菌”很关键——益生菌能帮着平衡肠道菌群,让腹泻的概率下降40%,尤其是含有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复合益生菌效果更明显。至于膳食纤维,要分阶段吃:急性发作期得吃低渣(少纤维)的食物,等恢复了再慢慢加可溶性纤维(比如燕麦、香蕉里的纤维)。 - 药物干预方案
有些药物能缓解炎症,比如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通过抑制炎症通路减轻症状。还有一类新型生物制剂,比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激动剂,在动物实验里显示能促进黏膜修复,但用到人身上还需要更多研究验证。 - 微创治疗进展
微创治疗也有新进展,比如内镜下的氩离子凝固技术,能做到亚毫米级的精准治疗。研究发现,把激光治疗和局部打类固醇针结合起来,能让出血性放射性肠炎的缓解率达到82%。
营养管理要分阶段:急性发作时,每天得喝够2000毫升液体,最好选能补电解质的饮品(比如淡盐水、电解质水)。等症状缓解了,再一步步恢复饮食——从低纤维的流食(比如米油、藕粉)慢慢过渡到软食(比如软面条、蒸蛋)。另外,因为黏膜损伤会影响维生素B12和叶酸的吸收,建议常规补一点这两种维生素。
康复期要做好综合管理:一是用生物反馈疗法锻炼肛门括约肌的功能;二是记饮食日记,找出自己能耐受的食物(比如有些人吃辣会加重,就记下来避开);三是每天做30分钟低冲击的有氧运动,比如散步、瑜伽;四是试试正念训练(比如冥想),能减轻功能性的肠道症状(比如因为紧张导致的拉肚子)。
预防方面,一方面靠技术改进——比如三维适形放疗,能让肠道被照射的体积减少60%;另一方面可以提前做辅助措施,比如放疗前2周补充谷氨酰胺,能让急性肠道反应的概率下降35%。另外,定期查肠道菌群的变化,也能帮着预防慢性放射性肠炎。
总的来说,放射治疗引发的肠道损伤虽然常见,但只要早发现、分阶段处理,结合微生态调节、药物、微创治疗,再做好营养和康复管理,大部分能控制住。而且现在还有越来越多的预防方法,比如精准放疗技术、提前补谷氨酰胺,能帮着减少损伤的发生。关键是要重视早期症状,及时和医生沟通,这样才能把伤害降到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