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耳朵里持续出现嗡嗡声、嘶嘶声,甚至像流水一样的响声时,这种“异常的声音感知”可能意味着听觉系统出了问题。据统计,全球大约每7个人里就有1个有不同程度的耳鸣,其中3成可能还会慢慢出现听力下降——如果耳膜附近有异常附着物,更要警惕中耳是不是有病变。
耳鸣为啥会找上门?主要分“器官本身的问题”和“全身系统的诱因”两类。器官问题里,中耳炎是常见原因:慢性中耳炎患者出现耳鸣的概率,是健康人的5倍多,因为炎症会影响声波传导。咽鼓管是调节中耳压力的“阀门”,如果它功能不好,会导致鼓膜向内陷或者鼓起来——比如坐飞机引起的航空性中耳炎,65%的患者都会有耳鸣。如果是外耳道进了异物或者鼓膜破了引发的耳鸣,要在72小时内做耳内镜检查,别耽误。
全身系统的诱因也不少:长期压力大,会通过身体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影响耳蜗里的毛细胞(听力的“感受器”)功能——比如睡眠剥夺实验发现,连续3天每天睡不够4小时的人,耳鸣发生率明显变高。另外,长期待在85分贝以上的环境里(比如地铁、工厂噪音),耳鸣风险会“指数级”增长——越久越危险。
注意!耳膜的这些异常要警惕:如果耳膜穿孔还长了肉芽组织,可能是胆脂瘤性中耳炎,得赶紧重视;耳膜表面有钙化斑块,大多是慢性炎症留下的“后遗症”,要定期复查;外耳道里的耵聍(耳屎)堵了,是可逆的,但得让专业医生清,别自己掏免得伤耳朵。
生活里很多习惯会悄悄诱发耳鸣:每天喝超过400mg咖啡因(差不多2杯美式咖啡)可能加重症状;长期戴蓝牙耳机,外耳道闷着不透气,耳鸣风险会高34%;颈椎前倾15度的“低头族姿势”,会压迫供应耳朵的血管,增加耳鸣可能。
科学应对耳鸣,做好这三级防护:第一,突发耳鸣48小时内,一定要做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这是排查听力问题的关键;第二,生活方式调整试试“3-2-1护耳法”:每天3次颈部拉伸(缓解血管压迫),每周2次听白噪音(比如雨声、流水声,帮助适应耳鸣),每月1次听力筛查;第三,环境噪音要管好,用手机分贝计APP测一测,尽量保持在65分贝以下(大概是正常说话的音量)。
如果耳鸣持续超过3个月,或者出现这些“紧急信号”要立刻就医:单侧耳朵突然听不清、耳鸣是高频的尖锐声(超过8000Hz)、耳朵闷胀或者头晕。现在医学有完整的治疗体系,从耳内镜手术到认知行为疗法都有,规范治疗后9成患者能明显好转。
其实耳鸣不是“小事”,它是身体发出的“警示灯”,背后可能藏着中耳炎症、听力损伤等问题。早重视、早检查、早治疗,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听力——毕竟能清晰听见世界的声音,才是生活里最珍贵的小确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