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是很多人都遇到过的情况——据统计,约35%的成年人曾经历过非外伤性的鼻出血。比如擦鼻涕时带血,这种情况既需要警惕,也别过度焦虑,先搞清楚原因,才能科学应对。
为什么会鼻出血?3个常见原因
凝血问题:要警惕全身疾病信号
如果鼻出血的同时还有其他出血症状,得重点排查血液系统问题。比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通常会有皮肤小红点、瘀斑;白血病可能伴随持续低热、乏力这类全身症状。这类鼻出血往往是双侧反复流,出血量和是否碰到鼻子关系不大。
环境或营养问题:鼻腔黏膜“缺水”或“缺营养”
环境太干燥(湿度低于40%),鼻腔黏膜会缺水,血管变脆容易破;吃太多辛辣刺激的东西会加速黏膜细胞损伤;维生素C不够的话,毛细血管更容易破裂。这种情况一般是单侧少量渗血,还会觉得鼻子干、不舒服。
炎症牵连:鼻咽部问题也会引起鼻出血
有慢性咽炎的人,鼻咽部黏膜一直处于充血状态,擤鼻子时压力变化容易把血管撑破。很多咽炎患者的鼻腔后部黏膜会增厚,所以有时候倒吸鼻涕会带血丝,就是这个原因。
遇到鼻出血,在家怎么处理?
3个家庭护理重点
- 调湿度+温和洗鼻:家里用加湿器保持湿度在45%-60%;用生理盐水冲鼻子的话,水温要和体温差不多(32-37℃),别太烫或太凉。
- 补营养:每天吃够维生素C(比如100mg,相当于一个橙子的量),再吃点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比如深海鱼、亚麻籽),帮黏膜修复。
- 正确擤鼻子:擤鼻子要单侧来,一次别超过3秒,换另一边前歇10秒,别两边一起捏着擤,压力太大容易破血管。
什么时候必须去医院?
出现以下情况,别硬扛,赶紧就诊:
- 一周内流超过3次;
- 一次出血超过15分钟还止不住;
- 还有其他出血情况(比如牙龈老出血、身上莫名有瘀斑);
- 两个月内体重掉得厉害(比如突然瘦了5斤以上)。
这些误区别踩!
- 止血别乱塞:用卫生纸或棉花乱塞鼻子,反而会戳伤黏膜,正确的是用手指压住鼻翼两侧(鼻子最宽的地方),保持5分钟,一般能止住。
- 洗鼻子别太勤:每天用生理盐水冲鼻子别超过2次,洗太多会破坏黏膜的保护屏障,反而更容易干。
- 出血后别盲目“补血”:先补水和电解质(比如喝杯淡盐水),别着急吃红枣、阿胶这类“补血食物”,短时间内作用不大。
去医院会查什么?
医生通常会按3步排查:
- 先查血常规:看血小板数量、血红蛋白有没有问题(比如血小板少会凝血差,血红蛋白低可能有贫血);
- 再查凝血功能:做凝血四项(PT、APTT、TT、FIB),看凝血机制好不好;
- 最后用鼻内镜:直接看鼻腔里的黏膜厚度、血管有没有扩张或破损。
研究显示,按照这个流程检查,大部分反复鼻出血的人能在4周内找到原因。如果是良性问题(比如干燥或炎症),调整环境、补充营养就能明显改善。
总的来说,偶尔鼻出血不用太慌,但如果频繁发作或伴随其他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关键是先搞清楚原因,再针对性处理,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