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是外界和鼓膜之间的重要通道,里面1.5厘米长的皮肤下藏着很多皮脂腺和耵聍腺(也就是耳屎腺),这些腺体分泌的物质能形成天然抗菌屏障,保护耳道健康。可要是这个屏障因为过度清洁、长期潮湿或者过敏反应被破坏,金黄色葡萄球菌、曲霉菌等细菌或真菌就可能趁虚而入,引发外耳道炎症。据统计,湿热地区的发病率显著更高,夏天的就诊量能达到冬天的3倍。
为什么会得外耳道炎?这些因素要注意
- 频繁挖耳易受伤
很多人有频繁挖耳的习惯——临床数据显示,75%的患者都存在这种情况。耳道皮肤特别薄,只有0.1-0.2毫米厚,用掏耳勺、棉签等硬物反复摩擦,很容易造成细微创伤,破坏皮肤的防御层。更要注意的是,80%用棉签掏耳的人,会把棉絮残留在耳道深处,反而加重感染风险。 - 潮湿环境是“帮凶”
常游泳的人要小心“游泳者耳病”(急性外耳道炎),这和水域卫生状况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公共泳池里的铜绿假单胞菌,30分钟就能黏附在耳道上皮上,引发感染。 - 糖尿病患者风险高
糖尿病患者的耳道pH值偏碱性(正常约5.5,糖尿病患者平均6.8),这种环境特别适合真菌生长,患病风险比健康人高2.3倍。
得了外耳道炎怎么办?护理和治疗这样做
一、基础护理要做好
- 保持耳道干燥:洗澡时用防水耳塞(阻水效果好的),游泳后立即用含酒精的耳用干燥剂滴耳,避免耳道长期潮湿。
- 正确清洁耳朵:耳屎有抑菌作用,不用频繁挖,建议每6-12个月找医生用耳内镜检查后清理。日常只用湿毛巾擦外耳道口,千万别用棉签往耳道深处捅。
- 热敷缓解不适:炎症急性期可以用40℃左右的热毛巾敷耳朵,每次15分钟,一天3次,能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二、药物治疗听医生的
如果是细菌感染,医生会开抗菌滴耳液;真菌性感染用抗真菌药膏;湿疹引发的感染可能短期用激素加抗生素的复合制剂。疼痛厉害时,可遵医嘱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缓解,千万别自己乱用药。
三、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出现以下症状要立即就诊:耳朵持续疼超过48小时;耳道流脓伴听力下降;脸麻、嘴角歪等神经症状;糖尿病患者耳部症状反复发作。
到医院后,医生会用耳显微镜(放大40倍)检查,必要时做微生物培养。按2023版临床指南,急性期不能冲洗耳道,通常用含糖皮质激素的复合制剂减轻水肿。
做好这3级预防,远离外耳道炎
- 一级预防(防源头):耳机单次使用别超过60分钟;空调房保持湿度40%-60%;去美发店选消毒合格的机构,避免交叉感染。
- 二级预防(早干预):耳朵痒时别抓,可用生理盐水冲洗;游泳前后用耳用干燥剂;糖尿病患者定期测血糖,空腹血糖尽量控制在7.0mmol/L以下。
- 三级预防(防并发症):慢性患者每季度做一次听力评估;糖尿病患者每半年查一次耳道镜;可以写症状日记,监测复发迹象。
最后要提醒的是,现在很多人依赖耳机,日均使用超过4小时会让耳道湿度增加30%,建议用开放式耳机保持通风。还要注意,40%自行处理的患者因为用了偏方(比如用酒精、醋滴耳)导致病情加重,及时就医的话治愈率能达到92%。只要做好日常护理、避开诱因,就能有效预防外耳道炎,保护耳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