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发闷、像塞了东西,是很多人都有过的经历——大概一半人这辈子会遇到不同程度的耳堵。这种感觉背后可能是耳朵从外到内(外耳、中耳、内耳)不同结构出了问题,得一步步查清楚。
外耳源性堵塞的三大诱因
- 耵聍栓塞:外耳道会分泌耵聍(耳屎),如果是油性耳屎或者总用棉签掏耳朵,耵聍容易结成硬块堵在里面。有35%左右的耳堵问题都是它引起的,通常会慢慢出现单侧耳朵听不清,还可能伴耳鸣。
- 异物阻塞:孩子里68%是植物种子、小玩具之类的异物,大人多是棉絮、纸巾碎渣。如果是虫子之类的活物进耳朵,千万别乱抠,容易戳破鼓膜。
- 外耳道湿疹:湿疹急性发作时,耳道黏膜肿起来会让人感觉像堵了,还特别痒,得和感染性炎症区分开。2022年的研究发现,过敏体质的人得这种湿疹的概率是普通人的2.3倍。
中耳压力失衡的病理机制
咽鼓管(连接中耳和鼻子后面的管子)功能不好,导致中耳里压力变低,是耳闷的主要原因。感冒时鼻子后面的黏膜肿了,会暂时影响听力,过敏体质的人症状会比普通人长40%。孩子的咽鼓管更平,中耳积水的概率是大人的5倍,得小心影响语言发育。
内耳病变的预警信号
突发性耳聋是耳科急症,特点是:72小时内突然单侧耳朵听不清(感音神经性耳聋),89%的人会伴耳鸣,约30%会头晕;45-60岁的人最容易得,高血压患者风险是普通人的2.8倍。最新研究发现,发病后马上用综合治疗(比如扩张血管、激素、高压氧),67%的患者听力能明显好转。
科学处置的分级方案
家庭应急处理:
- 耳朵进水了,侧头让水顺着重力流出来
- 怀疑耳屎堵了,别用尖锐的东西掏
- 飞机起降时做吞咽动作调节耳压
门诊治疗技术:
- 耳屎堵了:用耵聍钩或者微吸引的方法清出来
- 中耳积水:通过鼓膜穿刺放管子引流,再用鼻腔局部激素
- 突发性耳聋:用综合疗法(比如血管活性药、激素、高压氧)
康复训练体系:
- 咽鼓管锻炼:每天交替做吞咽和捏鼻鼓气的动作
- 听力保护:长期戴耳机要遵循“40-40”原则(每次不超过40分钟,音量不超过最大的40%)
- 定期筛查:40岁以上每年做一次纯音测听
健康管理的五大守则
- 洗澡时用专用耳塞防外耳道炎
- 给孩子选玩具要选尺寸安全的,别太小
- 鼻腔冲洗用生理海盐水
- 高血压患者要注意监测耳蜗的血液循环情况
- 突发性耳聋的黄金救治期是7天,晚治的话听力恢复率会下降52%
耳堵其实是身体发出的预警,背后可能是良性堵塞,也可能是急性病变。建立“识别症状-分级处理-长期管理”的防控体系,再定期做耳科检查,才能保护听力。如果耳堵超过24小时,最好去做声导抗和纯音测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