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突然刺痛,可能是中耳炎找上门了。在耳鼻喉科门诊,耳痛是中耳炎的常见信号之一,根据病理特点,中耳炎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急性化脓性、分泌性和慢性。了解每种类型的发病特点和预警信号,能帮我们及时识别、尽早应对。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细菌“钻”进耳朵,引发剧烈痛
感冒合并细菌感染,容易连累耳朵
比如得了病毒性感冒后又合并细菌感染,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这些细菌可能通过咽鼓管(连接鼻子和耳朵的管道)进入中耳腔。细菌在里面快速引发炎症、产生渗出液,中耳里的压力越来越高,就会出现剧烈耳痛,严重时还会发烧、耳朵听不清。
这些表现要赶紧就医
- 耳痛像心跳一样“搏动性”加重,咽口水、嚼东西时更疼
- 耳朵里流出黄色脓水
- 孩子容易突发高烧
- 听力检查显示“传导性耳聋”(声音传不进耳朵里)
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堵了,耳朵里“积水”
感冒后期或过敏,可能让耳朵“闷得慌”
这种中耳炎常见于感冒后期,或是有过敏性鼻炎等过敏问题的人。咽鼓管的黏膜因为炎症肿起来,通气功能变差,中耳腔里就会慢慢积起液体。这些液体挡住声波传播,会导致特殊的听力异常。
典型的“闷堵感”信号
- 耳朵一直像塞了团棉花,或是进了水没倒出来的“闷胀感”
- 自己说话时,声音像在脑袋里“嗡嗡震”(医学上叫“自听过响”)
- 听力时好时坏,比如躺着、站起来变姿势时,听不清的情况更明显
- 医生用耳镜看,鼓膜会变成琥珀色,像里面装了液体
慢性中耳炎:急性拖成“老毛病”,耳朵结构会受损
急性没治好,反复犯就成“慢性病”
如果急性中耳炎没及时治疗,或是反复发作,就会发展成慢性炎症。长期炎症会破坏耳朵里的结构——比如鼓膜破洞、听小骨(传递声音的小骨头)受损。有些人会长期流耳朵,严重时还可能引发头晕、脸麻等颅内外并发症。
这些“老问题”要警惕
- 耳朵反复流浓水,还有特殊怪味儿
- 听力越来越差,既有“传不进”也有“听不清”的问题(混合性听力损失)
- 一直耳鸣,声音调子稳定不变
- 突然头晕,或是脸麻、面部感觉异常
出现症状该怎么应对?
如果耳痛持续超过24小时没缓解,一定要做耳内镜检查。医生可能会用鼓膜穿刺(抽走中耳积液)、咽鼓管吹张(打通堵着的咽鼓管)等方法治疗;抗生素需结合细菌培养结果选择,同时可配合鼻子局部治疗改善咽鼓管功能。
平时做好3点,防中耳炎找上门
- 感冒时别用力擤鼻子——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另一侧,避免细菌“冲”进咽鼓管
- 游泳、洗头时戴防水耳塞,防止水进耳朵
- 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少接触花粉、灰尘等过敏原,减少咽鼓管黏膜肿胀的可能
还要注意,孩子的咽鼓管更短、更平,中耳炎发病率比成人高很多。家长要留意孩子的异常表现:比如夜间突然喊耳痛、老抓耳朵、揉耳朵,或是听声音时“凑得很近”,这些都可能是中耳炎的信号。
耳朵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健康需要长期关注。不管是突然刺痛、持续闷胀,还是听力下降、流脓,只要出现异常,及时到耳鼻喉科做专业检查才是最稳妥的——早干预才能保护好听力,避免更严重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