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消化系统里,结直肠息肉和大肠癌虽然都发生在肠道,但本质是完全不同的疾病。搞清楚二者的区别,能帮大家更好地认识肠道健康问题,建立科学的早筛早诊意识,避免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息肉的临床特征与癌变风险
结直肠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鼓起来的小凸起,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非肿瘤性息肉,比如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约占70%,主要由慢性炎症刺激引起,一般不会癌变;另一类是肿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根据绒毛状成分的占比,又分为管状腺瘤(绒毛<25%)、混合型腺瘤(25%-75%)和绒毛状腺瘤(>75%),其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风险最高,可达30%-40%。
其实80%的息肉患者都没有明显症状,只有当息肉长到1cm以上时,才可能出现间断便血(约18%的人会有)、排便习惯改变(比如突然便秘或拉肚子,12%的人会遇到),或者大便带有黏液(9%的人)。但要注意,这些症状不典型,和痔疮、肠易激综合征等毛病很像,容易混淆。
大肠癌的病理进展与临床表现
大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它的发展大多遵循“腺瘤-癌”的过程:先长出腺瘤性息肉,慢慢恶化成癌。癌细胞会分泌物质逃避免疫系统攻击,同时促进血管生成给肿瘤供氧,所以生长速度快。临床上约40%的患者刚确诊时就已到中晚期,癌细胞已转移到淋巴结或其他器官(比如肝、肺)。
大肠癌的典型表现有这些:持续超过2周的排便习惯改变(比如一会儿拉肚子一会儿便秘)、大便变细像铅笔、便血(要么是鲜血,要么是黏液脓血)、肚子隐隐作痛(说不清具体位置),还有全身症状比如没原因的瘦了(比如1个月瘦5斤以上)、贫血(比如头晕、脸色苍白、爬楼梯喘气)。但要警惕,早期大肠癌可能没症状,约25%的患者是通过肠镜筛查发现的,自己根本没感觉。
鉴别诊断的三大核心手段
- 结肠镜检查:这是诊断的“金标准”,能直接看到肠道里的病变,连小于5mm的微小息肉都能查到95%以上。检查时还能取一点组织做病理活检,明确到底是息肉还是癌,有没有恶化。
- 粪便DNA检测:通过检测粪便中的基因标志物(比如SEPT9基因甲基化),对快变成癌的腺瘤(进展期腺瘤)敏感性达42%,准确性(特异性)达90%,适合怕做肠镜、或有高危因素但不愿做肠镜的人初筛。
- 影像学评估:CT仿真肠镜查大于6mm的息肉,准确率和普通肠镜差不多(90%),但不能取组织做病理;MRI肠腔成像主要帮直肠癌患者术前评估,看癌细胞有没有侵犯肠道周围组织。
科学防控的三级预防体系
-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调整饮食是关键,遵循“三高两低”原则——高纤维、高钙、高抗氧化物质,低脂肪、低红肉(比如猪肉、牛肉、羊肉)。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建议,每天膳食纤维要吃够30g以上,可以多吃全谷物(燕麦、糙米)、豆类(黄豆、黑豆)、绿叶菜(菠菜、空心菜)这些食物。
- 二级预防(早筛早诊):40岁以上普通人群,建议每5年做一次肠镜;如果有家族史(比如父母、兄弟姐妹得过结直肠癌或腺瘤性息肉),要提前到30岁开始查,每3年做一次。粪便潜血试验可以当补充,结果阳性一定要做肠镜确诊。
- 三级预防(治疗干预):如果查到癌前病变(比如腺瘤性息肉),内镜下切除是首选。小于2cm的息肉用圈套器电切;稍大的做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如果是基底宽的广基息肉,或已经有高级别瘤变(快变癌了),可能需要分片切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
另外,规律运动能降低大肠癌风险——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慢跑、游泳),风险能降24%。这是因为运动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致癌物停留时间,还能调节免疫力。至于益生菌(比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能改善肠道菌群,但要在医生指导下选菌株和控制疗程,别自己乱补。
最后要提醒的是,如果出现持续超过2周的排便异常、不明原因的贫血,或没理由的体重下降,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记住:90%的大肠癌发生在50岁以上,但近年越来越年轻化,30岁以上有家族史的人,一定要尽早定期筛查。早发现、早干预,才能有效降低疾病负担,守住肠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