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厕时发现手纸上有异常橘黄色物质,不少人都会慌。作为健康科普工作者,今天就把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应对办法说清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三类常见原因
1. 肠道黏膜的“保护膜”出问题了
肠道内壁的黏膜上皮细胞本来像一层“防护墙”,受到刺激时会分泌黏液形成保护层。当这层屏障受损,黏液和胆汁混合后就会变成橘黄色——这可能提示肠道的保护力下降。有研究发现,黏液分泌的多少和肠道炎症轻重有关,但得结合其他症状一起判断,不能只凭这一点下结论。
2. 吃进去的色素没消化完
胡萝卜、南瓜、芒果里的胡萝卜素、叶黄素这些脂溶性色素,需要胆汁帮忙消化。如果消化功能变弱,没完全分解的色素就会跟着便便排出来,导致颜色异常。这种情况通常和最近的饮食有关,停吃这些食物后,大多能自己恢复。
3. 肠道里的“细菌队”乱了
我们肠道里有千千万万的细菌,平时它们互相平衡。一旦菌群比例失调,某些细菌的代谢产物可能会改变便便的颜色。目前研究发现,某些菌群变化和这种异常颜色的排出有关联,但具体怎么回事还在研究中。
出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先自己观察这3点
- 连续3天盯紧大便:比如一天拉几次?是硬球、软便还是稀便(可以对照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有没有其他不舒服?
- 回头看饮食:最近有没有吃芒果、南瓜、胡萝卜这类颜色深的食物?
- 注意“伴随信号”:有没有腹胀、腹痛,或者大便次数突然变多/变少?
出现这些情况要赶紧去医院
- 症状超过3天还没好;
- 一直腹痛,或者肚子按上去疼;
- 发烧、没力气;
- 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比如试纸测出来有血);
- 半年内反复出现3次以上。
日常怎么养肠道?
- 吃对饭:每天吃够200克深色蔬菜(比如菠菜、紫甘蓝),慢慢加膳食纤维(比如多吃全谷物、燕麦);
- 减压力:尽量规律作息,试试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从脚趾开始,收紧再放松肌肉);
- 动起来:每天15分钟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
- 益生菌: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试试含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益生菌。
这些提醒要记牢
- 别自己吃抗菌药,抗生素一定要遵医嘱;
- 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建议做个大便常规检查;
- 如果还跟着体重下降、一直低烧,要做肠镜;
- 别盯着一个症状瞎想,得结合全身情况看。
最后要强调的是,肠道健康受很多因素影响,本文说的情况大多是暂时的功能问题。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才是养肠道的基础。如果症状一直不好,或者出现发烧、腹痛这些“警报”,一定要及时找医生帮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