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进入急性加重期时,患者得赶紧识别危险信号,按规范处理。据《柳叶刀》的研究,83%的COPD相关死亡都发生在急性发作阶段,及时干预对恢复特别重要。
急性加重期五大警示信号
1. 呼吸系统症状恶化
原来的咳嗽次数明显变多,晚上咳嗽得厉害,连觉都睡不好;痰液变成黄绿色的脓痰,每天咳痰量超过50ml(大概普通汤匙5满勺)。
2. 呼吸功能急剧下降
平地走不到20米就喘得厉害,严重时穿衣服、说话这类简单活动都会引发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低于90%(正常是95%-100%),还会出现胸骨上窝、肋间隙和剑突下的皮肤跟着吸气往里陷(俗称“三凹征”)。
3. 循环系统异常表现
下肢水肿超过踝关节,3天内体重涨了2kg以上;脖子上的静脉会鼓起来,说明右心负担太重了。
4. 神经精神症状
二氧化碳排不出去会影响意识,比如老想睡觉、烦躁不安、分不清时间地点;手指会不自主震颤(叫“扑翼样震颤”),提示可能进展为肺性脑病。
5. 生命体征异常
心率一直超过120次/分钟,呼吸频率超过30次/分钟,收缩压低于90mmHg,体温超过39℃且持续24小时以上。
急性期六大处置原则
1. 规范氧疗管理
用鼻导管低流量吸氧,目标是让血氧饱和度保持在90%-94%。要注意高浓度吸氧可能让二氧化碳排不出去更严重,得一直监测血氧和动脉血气。
2. 联合雾化治疗
按医嘱把β2受体激动剂(比如沙丁胺醇)和抗胆碱能药物(比如异丙托溴铵)一起做雾化,同时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比如布地奈德),一起作用快速缓解气道痉挛。
3. 系统药物干预
静脉用糖皮质激素(比如甲基强的松龙)控制炎症,配合茶碱类药物改善呼吸肌功能,加祛痰药(比如乙酰半胱氨酸)帮着排痰。具体得医生评估后再用。
4. 无创通气支持
当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超过45mmHg时,建议用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模式的无创机械通气,能减轻呼吸肌疲劳,减少插管的风险。
5. 抗感染治疗
出现脓性痰时要启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据最新研究,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方案能改善预后,但必须严格听医生的。
6. 高级生命支持
常规治疗没用的重症患者,可能需要体外膜肺氧合(ECMO),但得在有资质的医院做,治疗中还有不少并发症风险。
急性期后护理要点
早期阶段(0-6小时)
保持45度左右的半坐姿势,能降低呼吸的阻力;用振动排痰设备帮忙排痰,每2小时翻一次身,预防坠积性肺炎。
中期管理(6-12小时)
吃高热量、低脂肪的易消化食物,比如蒸鸡蛋羹配小米粥;每天喝的液体别超过1500ml,避免输液太多引发心衰。
康复准备(12-24小时)
病情稳定后就可以开始呼吸康复训练,重点练缩唇呼吸(就像“吹蜡烛”那样)和腹式呼吸;每天做3次、每次10分钟的呼吸肌训练,能让年复发率降低47%。还要盯着痰液的颜色,如果黄绿色痰超过3天,得赶紧去医院。
COPD急性加重期特别危险,及时认出危险信号、按规范处理,再加上后期的护理,能帮患者顺利度过难关,降低复发和死亡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