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是人体的“呼吸交换站”,正常情况下能顺畅地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可有一种疾病会像“慢性小偷”一样,悄悄损伤肺功能——这就是慢阻肺。慢阻肺患者的气道因为长期炎症,变得越来越窄,没法正常通气。医学上把这种“持续性气道堵闷”的情况定义为慢阻肺,主要是有害颗粒或气体刺激引发的异常炎症反应导致的。除了吸烟,长期接触粉尘、化学烟雾、空气污染,还有少部分人因为遗传(比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也会得这个病。
慢阻肺危害的三大“作案手法”
- 肺功能慢慢“缩水”
刚开始的时候症状很隐蔽,可能只是早上有点咳嗽、有痰,但其实肺泡已经被伤到了,而且这种损伤没法逆转。确诊的患者,肺功能每年下降的速度是健康人的2-3倍,差不多每年会少掉健康人10%-15%的肺活量。 - 连累全身器官“出问题”
当肺功能下降到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不到正常的50%时,全身器官都会跟着受影响:心脏右边的心室因为肺部血管压力高,会变厚代偿;大脑因为缺氧,可能变迟钝;肌肉因为氧化应激,会萎缩没力气。 - 突然加重很危险
碰到空气污染、感冒等情况,病情可能突然加重,症状一下子变严重(比如咳嗽更厉害、喘得更凶)。研究发现,每发作一次,肺功能会额外下降15%-25%,而且30%的重度患者五年内可能会出现危及生命的急性发作。
早发现:抓住干预的黄金窗口
虽然肺损伤没法逆转,但早期干预能延缓80%以上患者的病情进展。如果出现这些信号,一定要警惕:
- 爬楼梯时比同龄人气短很多(比如别人爬3层不喘,你爬1层就喘得厉害);
- 连续3个月以上经常咳嗽,还有黏痰;
- 40岁以上,长期接触吸烟、粉尘等有害物。
肺功能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和用力肺活量的比值<0.7),高危人群最好每1-2年查一次。规范的治疗包括用支气管舒张剂、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加上肺康复训练,能让70%的患者维持正常日常活动。
五招防护:把肺功能“守好”
- 避开有害环境
PM2.5超过150微克/立方米时,要戴N95口罩;厨房一定要装抽油烟机,做饭时打开;如果工作中要接触粉尘、化学物质,得用符合NIOSH标准的呼吸防护装备。 - 吃对食物抗炎
每天吃1-2克ω-3脂肪酸(差不多每周吃3次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鳕鱼),能让气道炎症的标志物IL-6降低20%左右。 - 练呼吸肌变有力
试试缩唇呼吸训练:用鼻子吸气2秒,然后嘴唇缩成“吹口哨”的样子,慢慢呼气4-6秒,每天练2次,每次10分钟,能让膈肌的力气增加15%-20%。 - 打疫苗防感染
65岁以上的患者,建议每年打流感疫苗,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每5年打一次加强针,能降低30%-40%的急性加重风险。 - 居家监测早预警
在家测静息时的血氧饱和度(SpO₂),如果低于95%,或者咳嗽、气喘比平时严重,要赶紧按之前和医生定的方案处理。
长期管理:避开误区才能稳
研究发现,规范治疗的慢阻肺患者,10年生存率能达到75%。但要避开三个常见误区:
- 症状好了不代表能停药!得坚持维持治疗,不然病情会反复;
- 急性期不能只止咳!可能需要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别自己乱吃药;
- 别随便吃中药制剂!有些中药可能伤肝伤肾,一定要听医生的。
其实,慢阻肺的管理关键是“个体化”——根据自己的病情定治疗方案,定期找医生随访,调整生活方式。只要做到这些,就能维持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加重的次数。
慢阻肺虽然是“慢性小偷”,但早发现、早干预,加上日常防护和长期管理,就能“守住”肺功能。记住,肺的健康不是“突然变差”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同样,保护肺功能也需要坚持——每一次正确的选择,都是在给肺“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