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心病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发展到晚期的常见结果,患者可能突然出现意识不清、昏迷或晕厥,这是因为心肺功能突然失衡,导致大脑急性缺氧。这种情况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生命,下面我们从原因、急救、日常管理等方面,讲清楚怎么应对。
为什么会突然意识不清?
肺心病患者突发意识障碍,核心是心肺功能没法再维持平衡,让大脑突然缺氧。当病情进展到“失代偿期”(身体没法自己调整了),会有三个问题互相加重:
- 换气出问题:慢性气道炎症让肺泡能正常“交换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面积变小,血液里携带氧气的能力突然下降;
- 供血不够:右心室长期承受太大压力,泵出的血液减少,大脑得不到足够血液,自然缺氧气;
- 酸碱乱了:体内二氧化碳排不出去,越积越多引发酸中毒,让脑血管收缩,大脑更缺血缺氧。
氧疗要“看情况给”
氧疗是缓解缺氧的关键,但不同情况方法不一样:
单纯缺氧气(低氧型呼吸衰竭)
如果是急性肺损伤、重症肺炎等导致的“只缺氧气”(血液氧分压<60mmHg),要用35%-50%的中等浓度氧气,优先选能精准控氧的文丘里装置。要连续测血氧饱和度(指夹式仪器就行),避免氧气太多导致“氧中毒”,建议每小时记一次血氧数值。
又缺氧又排不出二氧化碳(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
如果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比如老慢支犯了),不仅缺氧还排不出二氧化碳(血液二氧化碳分压>50mmHg),必须用24%-28%的低流量氧气,把血氧饱和度维持在88%-92%。这是因为低氧能“刺激”呼吸中枢让我们继续呼吸,要是氧气给太多,这种刺激没了,二氧化碳会更难排出,反而导致“二氧化碳麻醉”(更严重的意识障碍)。
突发意识不清,按这5步救
万一患者突然昏迷或晕厥,别慌,快速做这几件事:
- 躺平抬腿:立刻让患者平躺,把双腿抬高15-20厘米,帮助血液流回心脏,增加大脑供血;
- 清理口腔:用干净纱布或纸巾擦掉嘴里的痰、口水,把头偏向一边,防止呛进气管;
- 赶紧给氧:打开家用制氧机,先调2-3升/分钟的流量,同时拿血氧仪测血氧;
- 测生命体征:每5分钟记一次呼吸次数、心跳、血压,掌握身体变化;
- 打120送医:打电话时说清楚“患者有肺心病,现在意识不清”,最好带上之前的肺功能检查报告,方便医生快速判断。
日常做好5件事,降低突发风险
要避免突然出问题,日常得做好“长期防护”:
- 每天测血氧:早上起床、活动后(比如散步10分钟)、晚上睡觉前,各测一次血氧,记在本子或手机里,观察有没有下降趋势;
- 练呼吸功:每天做2次腹式呼吸(每次10分钟)——吸气时肚子鼓起来,呼气时肚子缩回去,配合缩唇呼气(像吹蜡烛一样慢慢呼),能增强呼吸肌力量,改善通气;
- 睡好觉:如果晚上打呼噜、憋醒,要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设备(家用呼吸机)帮助呼吸;床头抬高30-45度(比如垫两个枕头),能改善夜间通气;
- 吃对饭:每天每公斤体重吃1.2-1.5克蛋白质(比如50公斤体重吃60-75克,相当于1两瘦肉+1个鸡蛋+1杯牛奶);碳水化合物(米饭、面食)提供的热量别超过总热量的40%,避免产生过多二氧化碳;
- 防环境刺激:室内PM2.5超过75微克/立方米时(比如雾霾天),开空气净化器;夏天别突然吹空调,冬天别直接对着暖气,避免温度骤变刺激气道。
突发情况,记住“五步评估法”
遇到紧急情况,用这5步快速判断:
- 看意识:轻拍肩膀喊名字,比如“张阿姨,你醒醒”,看有没有反应;
- 看呼吸:盯着胸口看10秒,有没有起伏,有没有喘气困难;
- 摸脉搏:用食指和中指摸脖子两侧的颈动脉(喉结旁边),不超过10秒,看有没有跳动;
- 调氧流量:如果之前做过动脉血气检查,按之前的结果调整氧气流量;
- 联系医院:提前给接诊医院发电子健康档案(比如病历、检查报告),让医生提前准备。
特别提醒:别掉以轻心
第一次出现意识不清缓解后,再发作的风险很高——研究显示,肺心病患者急性发作后30天内,再住院率达42%。所以出院后每周要做2次动脉血气检查(抽动脉血查氧和二氧化碳),及时发现问题。另外,患者一定要随身携带“医疗警示卡”,写清楚3点:① 基础疾病:肺心病;② 家庭氧疗参数:比如平时用2升/分钟的氧气;③ 紧急联络人:家人的电话。万一在外面突发情况,别人能快速帮到你。
肺心病患者突发意识障碍,本质是大脑缺氧,背后是心肺功能的失衡。应对的关键是“平时防得好、发时救得对”——日常做好监测、训练和防护,遇到情况按步骤急救,别慌。只要掌握这些方法,就能大大降低风险,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