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不适的临床警示
日常吃饭时如果觉得胸骨后有异物感,或者食物咽下去不顺畅,得警惕食管出问题了。我国40岁以上人群的食管癌发病率一直在上升,但早期能确诊的还不到30%。这类症状常被当成是消化不良,其实可能是食管器质性病变的早期信号。
肿瘤类型的临床特征
良性肿瘤的隐匿性
像食管平滑肌瘤这类良性肿瘤,早期症状不太典型,可能偶尔觉得胸骨后有点烧得慌,或者吃辣的时候短暂不舒服。研究显示,大概30%的患者因为症状轻没当回事,耽误了治疗,让病情变严重了。只有当肿瘤长大到挡住食管一半管腔时,才会明显觉得咽东西费劲。
恶性肿瘤的进展规律
食管癌的表现分阶段:
- 初期:吃固体食物(比如米饭、馒头)咽着费劲,还伴有胸骨后像针扎一样的疼;
- 中期:半流质食物(比如粥、面条)也不好咽了,体重明显下降(6个月内掉了超过10斤);
- 晚期:连流质食物(比如水、汤)都难咽,还会声音哑,锁骨上能摸到肿大的淋巴结。
要注意,大概45%的早期食管癌会被当成胃食管反流病,所以如果吞咽困难一直不好,得去做专门检查。
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
影像学检查
食管钡餐造影能看出食管黏膜的皱折变化和有没有东西挡住,对中晚期病变的诊断准确率有85%。多层螺旋CT的三维重建技术能清楚看到肿瘤和周围组织的关系,还能判断有没有淋巴结转移。
内镜诊断
电子胃镜加上窄带成像技术(NBI),能发现早期的黏膜病变,取组织活检的确诊率高达95%。新型超声内镜还能准确看出肿瘤往食管深处侵犯了多少,有没有碰到旁边的血管,帮医生判断病情到了哪一期。
新兴技术进展
磁控胶囊内镜已经用在临床筛查了,优点是不用插管,图像分辨率能达到0.1毫米。不过它对食管下段病变的检出率比传统胃镜低15%,适合当辅助检查。
高危人群筛查策略
筛查对象
40岁以上的人,如果有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得定期检查:
- 长期吸烟(累计超过20包/年);
- 喝酒超过15年;
- 喜欢吃腌制食品(比如咸菜、腌肉);
- 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有食管癌病史。
筛查方案
推荐组合检查:
- 基础筛查:做电子胃镜,必要时取组织活检(这部分在医保报销范围内);
- 功能评估:24小时食管pH监测(看看有没有胃酸反流);
- 生物标志物:查肿瘤标志物SCC-Ag。
如果直系亲属有食管癌,建议提前到35岁就开始筛查,每12个月查一次。
预防干预措施
饮食管理
- 控制进食温度:吃的东西温度别超过55℃,别喝太烫的饮料、吃太烫的饭;
- 调整饮食结构:每天吃至少200克十字花科蔬菜(比如西兰花、白菜、萝卜);
- 限制烫饮:别喝65℃以上的茶。
生活方式调整
- 吃饭姿势:坐着吃饭,吃完后别马上躺,保持直立至少30分钟;
- 控制体重:BMI(体重指数)保持在18.5到24.9之间(比如身高1.7米,体重保持在53-69公斤);
- 戒烟限酒:尽量别抽烟,少喝酒,避免吃含有亚硝胺的食物(比如腌制品、霉变食物)。
如果吞咽不适持续超过2周,得赶紧去消化科做全面检查。早期食管癌治好后,5年生存率能达到80%-90%,所以早发现早治疗特别重要。
就诊提示
出现以下情况得立即去医院:
- 呕血或者拉黑便;
- 锁骨上能摸到肿大的淋巴结;
- 声音哑超过2周;
- 吃饭时疼得越来越厉害。
定期体检加上针对性检查,是预防食管疾病变严重的关键。高危人群最好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跟踪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