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应对全攻略:科学自救指南

健康科普 / 身体与疾病2025-10-28 15:14:23 - 阅读时长3分钟 - 1416字
系统解析肠胃炎的识别要点与处理原则,涵盖症状判断、居家护理、就医时机选择等核心内容,提供基于最新临床证据的应对方案,帮助公众建立科学防治意识。
肠胃炎腹痛腹泻呕吐益生菌肠道菌群饮食调理药物选择就医时机消毒卫生
肠胃炎应对全攻略:科学自救指南

肠胃炎是大家常遇到的消化系统问题,大多和病原体感染有关。如果突然出现脐周绞痛、又拉又吐,很可能是胃肠黏膜被病菌侵犯了。免疫力低的时候更容易得,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受凉或者饮食不规律都可能诱发。

病原体怎么找上你的?

引发肠胃炎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和细菌两类。诺如病毒爱在冬天“闹事”,大肠杆菌夏天常见——多是因为食物变质没注意。这些病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比如手摸了带菌的物品(像被污染的门把手、玩具),没洗干净就拿东西吃,病菌就会进到肚子里。它们在胃肠里释放毒素,刺激黏膜发炎。另外,肠道里的正常菌群像“保护屏障”,如果菌群乱了(比如长期吃抗生素、 diet 太乱),防御能力会下降,病菌更容易“钻空子”。

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肠胃炎?

典型表现是脐周疼,可能慢慢扩散到小腹,同时拉肚子(比如水样便、带黏液)、恶心呕吐。严重时会发烧、脱水——比如觉得口干、尿变少。要注意:如果剧烈腹痛超过48小时,得小心并发症;老人和小孩要是皮肤皱巴巴、眼窝陷下去,说明脱水加重了,得赶紧重视。

在家怎么照顾自己?

  1. 饮食调整:刚发作时建议先禁食2小时,期间可以少量多次喝温盐水(别喝冰的)。症状缓解后,先吃小米粥加烤面包片这类低纤维、好消化的食物——别着急吃青菜、水果这类粗硬的。带电解质的饮品(比如淡盐水)能帮着维持身体水分平衡,比只喝白开水管用。
  2. 用药听医生的:止泻药、益生菌得在医生指导下用,抗生素千万别自己乱吃——容易让病菌产生耐药性,反而更麻烦。
  3. 记好症状:拿个小本子(或手机备忘录)记腹痛多久一次、拉了几次、体温多少,去医院时给医生看,能帮着更快判断病情。

什么时候得赶紧去医院?

有这些情况别犹豫,立刻就诊:

  • 腹痛超过72小时还越来越疼;
  • 突然意识模糊、尿明显变少(比如半天没尿);
  • 呕吐带血,或拉黑色柏油样便;
  • 高烧超过39℃退不下去。
    老人和小孩要是明显脱水(比如哭没有眼泪、皮肤干得像“纸”),得在2小时内去医院——他们身体耐受力弱,脱水快。

怎么预防肠胃炎?

  1. 洗手要“认真”:用七步洗手法,饭前便后、摸了公共物品(比如电梯按钮)后一定要洗干净——别只冲两下。
  2. 吃的要“安全”:食物彻底煮熟(至少煮到75℃以上,比如肉要煮到看不见红血丝);生肉和熟菜分开装冰箱,别串味(比如生鸡肉别和剩菜放在一层)。
  3. 注意“保暖和饮食”:吹空调别露肚子,温度别太低;别一下子吃太多太杂(比如火锅加冰饮),避免胃肠“超负荷”。
  4. 传染期要“隔离”:如果是传染性肠胃炎(比如诺如病毒),别去上班、上学,餐具自己用自己的,用完用开水烫10分钟消毒——避免传给别人。

好了之后怎么吃?

康复期别着急“补”,要循序渐进:
第1阶段(24小时内):只喝米汤、藕粉这类完全流质——好消化,不给肠道添负担;
第2阶段(48小时内):过渡到烂面条、蒸南瓜这种半流质——比流质稠一点,但还是软的;
第3阶段(72小时内):吃软食,比如去油的鸡肉(煮得烂烂的)、土豆泥——慢慢加一点“固体”;
第4阶段(96小时内):慢慢加膳食纤维,比如香蕉、苹果(别吃太硬的,比如生梨)——帮肠道恢复正常功能。
这样一步步来,肠道能慢慢适应,不容易复发。

总的来说,肠胃炎大多是“病从口入”,平时注意卫生、吃干净的东西能防住大部分。如果得了,先调整饮食、观察症状,严重了赶紧找医生。康复期别贪嘴,慢慢来——肠胃“养”好了,才能少遭罪。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