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做肠镜发现肠道有炎症,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吃坏东西闹的感染性肠炎?”但临床数据提醒我们,这种“炎症”背后可能藏着另一种容易混淆的慢性病——溃疡性结肠炎。它俩在症状、肠镜表现上像“双胞胎”,很容易误诊。
临床表现:看“发病节奏”和“特殊习惯”
感染性肠炎和溃疡性结肠炎都有腹痛、腹泻、便血这三个“典型表现”,但“病程规律”差别很大:感染性肠炎是“急脾气”,往往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后突然发作,还会伴随发烧;溃疡性结肠炎是“慢性子”,拉肚子超过6周总不好,不少人有“晨起闹钟式排便”——一醒就想拉,次数还多。有研究显示,30%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第一次看病时,都被当成了感染性肠炎。
肠镜特征:看“病变分布”和“后续变化”
肠镜下的黏膜病变“怎么长”,是区分两者的关键: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是“连成片”的,从直肠开始往结肠近端蔓延,黏膜像“铺路石”一样凹凸不平;感染性肠炎的病变是“散点状”的,东一块西一块没规律。不过要注意,急性感染期也可能出现“连成片”的假像,得看后续变化——如果感染控制后,还留下假性息肉、肠腔变窄这些问题,更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
病因:“外来病菌” vs “自身免疫出错”
两者的“病根”完全不同:感染性肠炎是细菌、病毒这些“外来入侵者”导致的,大便培养能找到明确的致病菌;溃疡性结肠炎是“自身免疫闹的”——身体的免疫系统误把肠道黏膜当成“敌人”攻击,血液里可能查到pANCA抗体这样的“免疫标记”。还有10%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会合并感染,得综合判断炎症到底是“外来的”还是“自己作的”。另外,粪钙卫蛋白这个指标如果一直高,更提示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
诊断:得用“组合拳”,不能只看一项
要确诊不能“单靠某一项检查”,得把这些信息拼起来:
- 算病程:拉肚子多久了?有没有关节痛、皮肤长红结节这些“肠道外的症状”;
- 补影像:必要时做小肠造影或胶囊内镜,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伤害”结肠,很少累及小肠;
- 查微生物:反复查大便,排除艰难梭菌、寄生虫这些特殊病原体;
- 测免疫:查ASCAs(抗酿酒酵母菌抗体)和pANCA抗体,帮着区分疾病类型;
- 取活检:多取几个部位的肠黏膜组织,隐窝脓肿、杯状细胞减少是溃疡性结肠炎的“特有标志”。
误诊的风险:别等“小问题”变“大麻烦”
误诊后果可不小:研究发现,误诊超过3个月的患者,得中毒性巨结肠(一种危险的肠道扩张,可能导致穿孔)的风险会明显升高。如果用了常规抗感染药2周没效果,或者用激素后症状“反弹”(比如刚好转又突然加重),一定要赶紧找医生重新评估。建议大家记“症状日记”,把每天的排便情况、用药反应写下来,还要保存好肠镜视频、病理切片这些资料,必要时找消化科、病理科一起会诊。
患者自己能做的:别慌,先“稳住”
面对诊断“拿不准”的时候,不用过度焦虑,先做好这几件事:
- 建“排便档案”:每天拉几次、大便的性状(比如稀水状、带血)、有没有腹痛,画个变化曲线,方便医生看趋势;
- 存好检查资料:肠镜影像、病理报告这些原始数据别弄丢,复诊时能帮医生更快判断;
- 警惕“红色警报”:6周内体重掉超过10斤(4.5公斤)、半夜因腹痛惊醒,赶紧去医院;
- 吃“软食”:比如粥、软面条、蒸蛋,减少肠道的机械刺激;
- 稳情绪:焦虑会加重免疫紊乱,别自己瞎琢磨,保持心情平和。
说到底,肠道炎症的诊断不能“一句话定生死”,得把症状、肠镜表现、化验结果“合起来”看。单一检查结果不能确诊,得动态观察变化。大家别一看到“炎症”就慌,也别随便归为“普通感染”,及时跟消化科医生沟通,制定适合自己的诊疗方案才是最关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