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寄生虫感染是生活中常见的消化道问题,尤其容易在卫生习惯不好、饮食不注意时找上门。了解它的典型表现、传播方式和预防方法,能帮我们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典型症状要警惕
肚子痛的特点:大多是肚脐周围持续隐隐作痛,有时会突然加重,疼的程度跟着肠子蠕动的节奏变,还可能伴随恶心、反酸等消化不好的情况。
吃“奇怪东西”的倾向:会忍不住想吃非食物类物品(比如泥土、纸张),部分人还会出现晚上磨牙、流口水的情况。
肛门周围痒得难受:肛门或会阴部一直痒,晚上更厉害,抓挠多了可能会有抓痕,甚至引发皮肤发炎。  
这些传播途径要避开
摸出来的风险:手没洗干净会携带虫卵,比如指甲缝里藏的病菌特别多,认真洗手能有效切断传播链。
吃出来的隐患:没洗干净的蔬菜水果可能残留虫卵,生吃或没做熟的话根本杀不死虫子——爱吃生食的人感染风险更高。
喝出来的可能:河水、井水等自然水可能有虫卵,煮沸能彻底杀死,野外喝水最好先过滤再烧开。  
预防要做这几点
好好洗手是关键:用标准流程洗手——先打湿手,挤肥皂搓20秒(一定要搓到指甲缝、指缝),冲干净后擦干。吃饭前、上厕所后、处理食材时必须洗。
食材处理要到位:叶菜用流水冲再泡一会儿;土豆、萝卜这类根茎菜最好削皮或用热水烫一下;要生吃的蔬果得彻底洗干净,或用食品级清洁剂处理。
家里要保持干净:床单被罩定期用热水洗,孩子的玩具每周消毒一次——高温消毒能大大减少家人之间互相传染的可能。  
感染了该怎么办
怎么查:医生通常会建议查3次大便(每隔1-2周查一次),还有新型免疫学检查能辅助早期诊断,具体要听医生安排。
怎么治:最好全家一起治疗,才能阻断传播循环。吃药要按医生说的来,期间要配合医生评估疗效、监测副作用。
吃药要注意:驱虫药必须严格遵循医嘱,注意有没有和其他药物冲突;治疗期间调整饮食,吃完药要观察有没有虫子排出,及时去复诊。  
重点人群要多注意
孩子要盯紧:帮孩子养成洗手习惯,定期剪指甲;幼儿园要制定卫生制度,监督孩子做好个人卫生。
户外工作者要防护:带便携式消毒液,野外吃饭用自己的餐具;单位要建立卫生监督机制,避免集体感染。
旅行者要警惕:去高发地区回来后,建议做传染病专项筛查——待的时间越长,感染风险越高。
饮食要管住嘴:别吃没充分加热的特色菜,食物中心温度要达到70℃以上、持续加热10分钟才能杀死虫子;家里自己做的生食风险很高,尽量别吃。  
肠道寄生虫感染可防可治,关键是做好个人卫生、注意饮食安全,家里有人感染要全家同步治疗。只要把这些细节做到位,就能远离虫子带来的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