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消化系统在正常工作时,会发出有规律的“咕噜咕噜”声,这就是肠鸣音。它是消化道内的平滑肌收缩时,推动食物、液体和气体移动碰撞产生的震动声。健康成年人一天会出现5-30次肠鸣音,吃完饭后肠胃蠕动增强,声音也会更明显。如果肠鸣次数超过每分钟30次,或者声音变得异常(比如高调、尖锐),就得留意身体可能发出的健康信号了。
异常肠鸣的三个常见原因
1. 吃太快或没嚼碎,带进太多空气
现在很多人吃饭急,没嚼几口就咽下去,容易吞进不少空气。没嚼碎的食物和空气混在肠道里,会打乱原本的流动节奏,导致肠鸣变得频繁或响亮。其实细嚼慢咽能明显减少这种情况——每口饭嚼20次以上,每餐吃够20分钟,就能让食物和空气更好地分开,减轻肠道的“负担”。
2. 肚子受凉,刺激肠道“乱收缩”
肠道里的平滑肌特别怕凉,比如吹空调时露着肚子、吃太多冰饮,都会让肠道的收缩节奏变乱,蠕动得更频繁,进而引发异常肠鸣。建议平时注意腹部保暖,比如用暖宝宝、护腰带,或者在空调房里穿件薄外套,让肚子保持36-38℃的舒适温度。
3. 这些异常声音可能是生病的信号
如果肠鸣有“特殊表现”,要警惕是不是器质性问题:
- 一直有高调的“咕噜”声,还伴着肚子胀、拉不出或拉太多,可能是肠梗阻;
- 突然肚子剧痛,同时有像流水一样的肠鸣音,要赶紧排查胃肠穿孔;
- 如果还有黑便或血便,可能是消化道出血。
临床数据显示,不少肠梗阻患者发病初期,最先出现的就是肠鸣音的异常变化。
改善肠鸣的综合方法
日常调理做好4点
- 吃对饭:每餐分成小份,别暴饮暴食;每口嚼20次以上,吃饭时间不少于20分钟,避免吞进过多空气。
- 护好肚子:空调房里穿件薄外套,或者用暖宝宝敷肚子,别让腹部受凉。
- 动一动:饭后慢走15分钟,再顺时针揉肚子5分钟(手法要轻),帮肠道“推”动食物,减少积气。
- 别紧张:吃饭前先做5次深呼吸放松,吃饭时别玩手机、看电视,专心感受食物的味道——压力大或分心进食,会让肠道“更急躁”。
学会监测,及时就医
可以记个“肠鸣日记”,重点记这几点:
- 每天肠鸣的次数有没有突然变多;
- 有没有奇怪的声音(比如金属声、流水声);
- 有没有跟着肚子痛、胀、发烧、拉肚子;
- 吃了什么食物后肠鸣变明显。
如果肠鸣每分钟超过30次,还伴着这些情况,一定要赶紧去医院: - 发烧;
- 肚子突然变大(腹围快速增加);
- 排便和平时不一样(比如突然便秘或拉稀);
- 口干、尿少、乏力(脱水迹象)。
特殊人群要注意这些
- 老人:如果肠鸣变少了,可能是肠道动力衰退的信号,要留意有没有便秘、消化不良的情况;
- 孕妇:因为子宫变大挤压肠道,肠鸣可能会变响,这是正常的,但如果有剧烈腹痛或出血,要立即检查;
- 小朋友:小朋友的肠鸣本来就比大人响,但如果出现像金属撞击的声音,要赶紧排查肠套叠(一种儿童常见的急腹症)。
最后要提醒的是,肠道里的“好细菌”平衡了,能帮着调节肠道动力。平时可以多吃点发酵食品(比如酸奶、泡菜、纳豆),或者多吃蔬菜水果,让肠道菌群更丰富——菌群平衡了,肠胃蠕动更规律,肠鸣也会更正常。
总的来说,肠鸣是肠道“工作状态”的反馈,大部分时候是正常的,但如果出现异常频率或声音,结合身体其他症状,一定要及时关注,必要时就医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