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要是老酸、发僵,除了常见的落枕,还得小心下面这些可能的问题。
一、睡眠姿势不对,颈椎“受力失衡”
枕头太高(超过8厘米)会打乱颈椎本来往前凸的曲线,让肌肉被迫“加班”维持姿势。侧着睡时,枕头高度要和肩膀宽度差不多;仰着睡时,头和脊柱保持10-15度的夹角,这样颈椎才舒服。另外,温度突然变低也会让脖子肌肉“保护性收缩”——比如局部温度降3℃,肌肉收缩力会增加4成,这也是早上起来脖子动不了的常见原因。
二、颈椎“老化”了,结构出问题
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颈椎承受的压力能达到27公斤(差不多一袋大米的重量)。长期压着会让椎间盘外面的纤维环破掉,里面的髓核突出来压到神经,结果就是一边胳膊像过电一样疼。还有,40%长期脖子疼的人都有颈椎曲度不对的问题,最常见的就是“反弓”——本来该往前凸的颈椎变成往后凸了,这样颈椎的缓冲能力会大大下降。
三、脖子周围的器官“闹毛病”
像甲状腺炎、颈部淋巴结炎这些病,也会导致脖子某一块疼,还会有按压疼、发烧的情况。更要小心的是颈动脉夹层,有15%的患者一开始以为是肌肉拉伤,其实是突然脖子疼,还伴着头晕、看东西模糊,这种情况得赶紧做血管检查。另外,肩胛提肌的筋膜发炎,会让肩胛骨内侧一直酸,容易和颈椎病搞混。
四、这些情况得赶紧去医院
如果有下面这些情况,别拖着,赶紧看医生:1. 脖子疼超过3天还没好;2. 胳膊麻、握东西没劲儿;3. 疼的地方皮肤感觉不一样(比如麻、痒、木);4. 晚上疼得睡不着;5. 还发烧、脖子上有肿大的淋巴结。
五、急性期怎么处理?
- 冷热交替敷:受伤头48小时里,每小时冰敷15分钟(用毛巾包着冰袋,别直接敷皮肤);之后换成热敷,帮着血液循环。
- 给颈椎“撑一把”:用毛巾卷个直径10厘米左右的卷,垫在脖子后面,维持颈椎正常曲线。
- 适度动一动:在不疼的范围内,慢慢做“米字操”——用下巴写“米”字,活动脖子。
- 用药别乱选:听医生的用外用的消炎镇痛膏药,别自己随便吃止痛药。
六、日常怎么预防?
- 睡对枕头:选记忆棉材质的枕头,高度大概是一拳半(8-10厘米),刚好托住颈椎。
- 工作间隙动一动:每工作1小时,做个“望天伸展”——慢慢抬头到最大幅度,保持10秒,放松脖子肌肉。
- 练肌肉:每天仰躺着,四肢抬起来像游泳那样动(“游泳式训练”),强化颈背肌肉。
- 改姿势:电脑屏幕调到平视的高度,别一直低头;看手机时把手机举到和眼睛差不多的高度,减少低头时间。
脖子要是反复疼,或者有胳膊麻、头晕这些神经症状,得赶紧去正规医院做颈椎X线、MRI(磁共振)或者超声检查。医生会通过体检和检查找到疼的原因,再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早处理能防止颈椎病变严重,减少长期疼的概率——毕竟脖子是连接头和身体的“关键通道”,可得好好护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