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引起的头晕,主要和两种情况有关——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或是椎动脉供血不足。虽然这两种情况都表现为头晕,但发病原因和应对方法差别很大,得靠专业医生诊断才能分清。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神经受刺激惹的祸
颈椎第2到第6节如果出现老化(比如椎间盘退变)或者位置偏移,可能会刺激到交感神经节。这种异常刺激会通过三条路径影响身体:一是刺激星状神经节让血管不正常收缩;二是干扰负责平衡的前庭系统;三是激活三叉神经血管通路引发头痛(血管性头痛)。典型表现是“三联症”——头晕、持续耳鸣、恶心。
研究发现,这类患者脖子和肩膀的肌肉里常有关节点(肌筋膜触发点),这些地方会不断释放炎症物质,形成“疼痛→肌肉紧张→更疼”的恶性循环。症状大多在长时间固定姿势后出现,比如久坐办公、低头刷手机,躺平休息时会缓解。
椎动脉型颈椎病:供血通道被挡住了
椎动脉是给大脑供血的重要血管,如果颈椎的钩椎关节长了骨刺(增生),或者横突孔(椎动脉穿过的骨头孔)变窄,就会阻碍血流。研究证实,颈椎变直的人,椎动脉被拉扯的力量会增加40%左右,这种结构变化会明显影响大脑供血。
这种头晕有三个特点:一是和姿势相关,脖子突然转动时诱发;二是伴随视觉异常,比如看东西模糊、有闪光感;三是血压波动,发作时血压会明显变化。约三分之一患者初诊时容易被当成耳朵问题引起的头晕(耳源性眩晕),需做颈椎MRI血管成像才能区分。
这些误区要避开
临床上常见三个认知误区:一是把颈椎源性头晕误诊为耳石症(耳石症发作与体位有关,但持续时间短,通常几秒到几十秒);二是单纯依赖X光检查(X光看不到肌肉、神经等软组织病变,容易漏诊);三是盲目做颈部按摩(暴力按摩可能损伤椎动脉,引发危险)。有研究显示,约1.2%的中风病例与不当颈部操作有关。
科学应对,缓解头晕
- 体态管理:遵循“20-20-20护颈法则”(每看屏幕20分钟,抬头看20英尺外的物体20秒),配合颈部拉伸(缓慢抬头、低头、左右侧屈),调整工作姿势——坐时腰挺直,电脑屏幕与眼睛齐平,减少颈椎负荷。
- 物理治疗:在专业指导下做颈椎牵引,拉开颈椎间隙减轻压迫;配合经颅磁刺激改善神经功能。
- 居家护理:用符合人体工学的颈椎枕(中间凹、两边高)维持生理弧度;每天热敷脖子15-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日常预防,守住颈椎健康
- 睡对枕头:选中间凹陷的蝶形枕头,高度与拳头差不多,保持颈椎自然前凸弧度,避免过高或过低。
- 调整工作习惯:把手机、电脑屏幕抬至平视高度,避免长时间低头;打字时手臂有支撑,减少颈椎前伸角度。
- 坚持运动:每周游3次蛙泳(抬头换气的动作能锻炼颈椎肌肉),或练八段锦里的“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增强颈部肌肉力量。
- 补充营养:适当吃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深海鱼、鸡蛋),或补充维生素D;多吃胶原蛋白丰富的食物(猪蹄、银耳),支持椎间盘和韧带健康。
如果突然出现持续头晕,还伴随手脚无力、说话含糊、嘴角歪斜等神经症状,一定要立即就医排除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脑梗)。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1-2年做一次颈椎功能评估(如颈椎MRI、椎动脉超声),监测椎动脉血流情况。颈椎健康不是“治”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长期保持好姿势、坚持运动、定期检查,才能延缓老化,远离头晕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