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每天低头刷手机、敲键盘,颈椎就像塞了石头的弹簧,慢慢失去弹性,说不定哪天就“罢工”了。有研究显示,30岁以上的人里,不少已经出现颈椎退行性改变,但很多人直到脖子痛得转不动,才反应过来出问题了。
颈椎间盘:慢慢“干缩”的“减震垫”
颈椎是由7块椎骨叠起来的,每两块骨头之间有个“减震垫”——椎间盘,专门帮我们缓冲头部的重量和运动的震动。可随着年纪变大,椎间盘里的水分慢慢“跑掉”,就像晒干的海绵缩成一团,椎骨之间的缝隙变窄。等椎间盘薄到一定程度,相邻的椎骨可能直接“碰”在一起,要是里面的髓核突出,还会压到神经,引发从脖子往肩膀、手臂串的放射性疼痛。
骨刺:骨头“长出来的小突起”
长期低头、歪着脖子这类坏姿势,可能让颈椎骨头长出“多余的小突起”——骨质增生,这其实是骨头为了对抗不正常的压力,自己“补”的代偿反应。有研究发现,有些长骨刺的人会觉得手臂发麻,这时候得做拍片之类的影像学检查才能确定是不是骨刺的问题。
肌肉劳损:“电子颈”的酸困循环
低头工作时,颈椎承受的压力比抬头时大很多,要是一直保持歪脖子、低头的姿势,颈部肌肉里会堆积乳酸,就像运动后肌肉发酸一样。疼的时候,肌肉会不自觉地“缩起来”保护自己,结果越缩越疼、越疼越缩,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工作间隙一定要起来活动活动,放松颈部肌肉。
小关节紊乱:颈椎的“齿轮错位”
颈椎里有很多精密的小关节,就像机器的齿轮一样要卡紧才能转。突然猛扭头、枕头太高,都可能让这些小关节“错位”。有生物力学研究说,关节错位超过一定程度,会引发剧烈的脖子痛,这时候得找专业医生用手法帮关节“复位”,自己别乱揉。
护颈实战指南:从日常习惯改起
- 选对枕头:尽量用中间凹进去的蝶形枕,高度要刚好托住颈椎的自然弧度,别让脖子“悬着”;
- 调整屏幕高度:电脑屏幕顶端要和眼睛齐平,看手机的时候别低头,举到和视线差不多的高度;
- 热敷缓解酸困:用热毛巾敷脖子后面15分钟左右,温度别太烫,感觉舒服就行;
- 练对运动:试试“燕子飞”——趴在床上,抬头挺胸,手臂像燕子翅膀一样往后展,保持几秒钟再放下,重复做几组。
这些信号要赶紧就医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赶紧去医院:脖子持续剧烈疼痛,胳膊、手有串着的麻木感,握东西没力气,或者走路不稳、平衡变差。急性期可以听医生的建议,用点药或者做物理治疗,比如理疗之类的。
颈椎健康是“养”出来的,不是等痛了才治。从日常的姿势调整、工作习惯改变,到坚持颈部锻炼,这些预防措施要天天做,才能降低颈椎病的风险。建议定期做个颈椎功能检查,早发现小问题早调整,别等严重了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