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颈椎病引起的后背痛当成单纯肌肉劳损,其实最新研究发现,这种疼痛背后是神经、肌肉、骨骼系统互相影响的结果。2022年《脊柱外科杂志》的数据显示,30岁以上人群里,近七成有颈椎间盘退变问题,这种老化改变会带来各种复杂症状。
颈椎退变为啥会引发后背痛?
颈椎间盘是连接颈椎骨头的“弹性垫”,一旦退变,椎间隙会变窄15%-20%。这种结构变化会引发三个连锁问题:首先,椎间孔(神经根进出的“通道”)变小压迫神经;其次,脊柱不稳,肌肉得使劲代偿维持稳定,导致紧张;最后,异常受力会加速相邻颈椎节段的老化。另外,退变的椎间盘会释放炎症因子,引发周围肌肉痉挛,形成“疼了更紧、紧了更缺血、缺血更疼”的恶性循环。
肌肉里的“痛点”会传痛
美国物理治疗协会的研究发现,颈椎病患者的肩胛提肌(连接颈椎和肩胛骨的肌肉)电活动比健康人高40%。肌肉一直收缩,会在肌筋膜上形成“痛点”(触发点),这些点不仅让人局部疼,还会通过神经敏感化让人觉得肩膀内侧到胸椎那片都酸酸痛痛的,连活动都受限制。
姿势不对,颈椎压力翻倍
哈佛医学院2021年的研究算了笔“压力账”:颈椎弯15度时,椎间盘压力是平时的2.3倍;弯到45度(比如低头看手机的姿势),压力能达到27公斤,相当于扛了袋大米在脖子上。这种不正常的压力会让椎间盘“吃不到营养”、韧带弹性变差甚至断裂、颈椎小关节磨损加快。
多维度缓解:从姿势到训练
姿势管理——日常习惯先调好
- 电脑屏幕要调好:上缘和视线齐平,离眼睛40-70厘米,别低头看屏幕;
- 工作别僵着:每坐45分钟起来动5分钟,转转脖子、松松肩膀;
- 睡觉枕头要选对:用蝶形枕维持颈椎的自然弧度,高度8-12厘米刚好。
物理治疗——专业方法帮缓解
- 热疗这么做:用40-45℃的温热敷,每次15分钟,一天2-3次,别太烫;
- 电刺激缓解痛:可以用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频率2-10Hz,强度调到肌肉有点微微颤就行;
- 手法治疗找专业:让康复师做颈椎牵引(力量是体重的8-10%)和关节松动,别自己乱拉。
康复训练——练出强颈椎
- 练颈椎深层肌肉:用弹力带做抗阻训练,一天2组,每组10次,慢慢加量;
- 重建肩膀动力:做“墙面天使”动作——贴着墙,手臂像翅膀一样慢慢上下动,每次保持30秒,做8-10次;
- 松神经:做上肢张力练习(ULTT),每侧保持15秒,一天3次,慢慢拉伸。
预防要分“三级”,早做早好
- 初级预防:每季度查一次脊柱姿势,用电子姿势评估系统(EPAS)看看颈椎的弯曲度(Cobb角)有没有变化,及时调整;
- 二级预防:如果已经有症状,要查血清里的炎症因子(比如IL-6、TNF-α),要是晚上老疼,得做MRI看看颈椎情况;
- 三级预防:如果已经影响神经,要定期查神经传导速度(NCV),保护神经功能。
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 疼的时候胳膊放射性麻木,或者拿东西没力气;
- 走路不稳,或者扣扣子、拿筷子这些精细活做不好;
- 晚上不活动也疼,超过2周没好;
- 大小便控制不住。
总之,颈椎病引起的后背痛不是简单的“肌肉酸”,而是颈椎退变、肌肉紧张、姿势不当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调整日常姿势、坚持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再加上早预防、早检查,才能从根源上缓解疼痛,让颈椎回到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