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鼻腔中间有个骨性结构,由筛骨、犁骨和上颌骨的一部分共同组成,表面覆盖着布满血管的黏膜,这个结构叫骨性鼻中隔,主要负责维持鼻腔的正常形状,还能调节进入鼻腔的气流。如果它偏离鼻腔正中线超过3毫米,就是鼻中隔偏曲。据调查,约85%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鼻中隔偏曲,但只有15%-20%会出现明显的不舒服症状。
鼻中隔偏曲会带来多种问题:结构狭窄会导致一侧鼻子一直不通气;黏膜接触点的异常气流会引发反复流鼻血;气流变化还会影响鼻腔的保湿功能。常见的症状有交替性鼻塞(两边鼻子轮流不通气)、接触性头痛(按压鼻子某个部位会疼)、结构性流涕(不是因为感冒或感染的流鼻涕)。还有约30%的人会出现嗅觉减退、睡眠质量下降的情况。
诊断需要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症状评估,用视觉模拟量表(VAS)给鼻塞的严重程度打分;第二步做冠状位CT扫描,准确测量偏曲的角度和位置;第三步用鼻内镜检查,动态看黏膜的接触点和鼻腔的通气情况。
治疗要根据偏曲的程度来选:轻度偏曲(偏离小于5毫米)可以先保守治疗,用生理盐水洗鼻,加上糖皮质激素雾化,能改善黏膜的炎症;中度偏曲(5-8毫米)可以做微创的鼻内镜下射频消融术,用热疗来调整软骨的结构;重度偏曲(超过8毫米)或者保守治疗没用的,就需要做鼻中隔成形术,现在的手术会在黏膜下切除多余的部分,保留鼻中隔的支撑结构,术后92%的人通气情况会明显改善。
运动医学研究发现,剧烈运动时鼻腔的血流量会增加一半,可能加重偏曲部位的黏膜损伤。如果运动后鼻塞更严重,建议做运动负荷试验,看看鼻腔的通气代偿能力怎么样。术后恢复期间要避免接触性运动,防止外力撞击让鼻中隔再次偏曲。
日常护理要注意这几点:控制环境,室内湿度保持在40%-60%,温度22-25℃比较合适;调整擤鼻习惯,要单侧轻轻擤,别两边一起用力压;寒冷天气要戴专门的鼻腔加温器;术后3、6、12个月要做鼻内镜复查。
要不要手术,要综合看三个方面:一是鼻中隔偏曲的程度(用CT测量偏离的距离),二是症状的严重程度(用VAS量表打分),三是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用SNOT-22量表评估)。要特别提醒的是,约12%的青少年是生理性偏曲,随着颌面骨的发育可能会自己好转,所以18岁以下的患者优先选保守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约3.5%,主要有暂时的嗅觉减退(2.1%)、鼻腔粘连(0.8%)和血肿(0.6%),大部分能通过规范的护理来预防。
鼻中隔偏曲虽然常见,但只要根据症状和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日常注意护理,就能有效改善不适。如果有鼻塞、流鼻血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后制定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