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并不会在环境中“一直活着”,它的存活时间受温度、湿度、接触材质等多种因素影响。研究显示,在20℃常温、相对湿度40%的环境下,病毒在气溶胶(空气中的微小飞沫)中能保持感染性约3小时;若有紫外线照射、通风或湿度变化,存活时间会明显缩短。不同材质表面的病毒存活时间差别很大:纸质材料上能活3-5小时,塑料、金属表面能活2-3天,医用口罩外层大约7小时。这是因为病毒外面有层包膜,就像气球怕干一样,干燥环境会让包膜破裂,病毒也就失去感染性了。
新冠引起的肺炎症状因人而异,初期很多人表现不典型。约35%的轻症患者发病前3天只有低热(37.5-38.3℃)或肌肉酸痛,咳嗽可能晚一点才出现。如果炎症只在肺叶深部,可能不会有刺激性干咳;等炎症波及胸膜或支气管时,才会出现典型咳嗽。要特别注意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等免疫力低的人,他们可能会出现“无症状肺炎”,只表现为没精神或不想吃饭。
环境消杀要综合做这几点:
- 物理消杀:每天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配合空气净化器能让室内病毒减少70%;用紫外线灯的话,有效照射距离要在1.5米内,照30分钟就行。
- 化学消杀: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500mg/L)擦物体表面,等30分钟后用清水擦掉残留;电子设备可以用75%酒精湿巾擦。
- 织物处理:床上用品用60℃以上热水泡30分钟,再晒6小时太阳;羽绒服这类不能高温处理的衣服,密封放72小时就行。
居家监测需关注三大警戒指标:
- 血氧警戒:静息状态下(坐着或躺着不动),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95%;
- 呼吸警戒:呼吸频率超过20次/分钟,且持续12小时;
- 体温警戒:高热(超过39℃)持续48小时,或用了退热药也没效果。 建议有慢性病的人备个指夹式血氧仪,每天早晚测一次血氧。
就医前应做好四项准备:
- 症状记录:详细记下来发热的变化(比如什么时候烧、烧到多少度)、咳嗽频率有没有变,还有乏力、胸闷等伴随症状;
- 接触史整理:理清楚发病前14天去过哪些重点场所(比如医院、商场);
- 资料准备:带好身份证、医保卡,还有以前的病历;
- 防护措施:全程戴N95口罩,随身带消毒湿巾,碰过公共物品后擦手。
康复期管理分为三个阶段:
- 急性期(1-7天):重点补水分和电解质,每天喝1500-2000ml水,可以喝淡盐水或自己冲的电解质水;
- 恢复期(8-21天):慢慢增加活动量,从床上坐起来开始,适应后再到屋里散步,别做剧烈运动;
- 巩固期(22-30天):做呼吸功能训练,比如腹式呼吸(吸气时肚子鼓起来,呼气时收回去)、缩唇呼吸(吸气用鼻子,呼气时嘴唇缩成小孔慢慢呼),帮助恢复肺功能。
总的来说,了解新冠病毒的存活规律、肺炎的不同表现,做好环境消杀、居家监测,就医前准备充分,康复期科学调理,能帮助我们更从容地应对新冠感染,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