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觉得喉咙里有东西卡着,像含了小石子,可能和扁桃体角化症有关。这种病是扁桃体隐窝里的上皮细胞异常角质化增生,形成粘在表面的白色小颗粒。成年人患病率约12.3%,25-45岁人群占了67%。它的原理有点像皮肤上长鸡眼——都是角质过度堆积,只是位置在扁桃体这个免疫器官里。
为什么会得扁桃体角化症?三个主要原因
1. 口腔环境“乱了”
口腔卫生差会导致细菌比例失衡,牙菌斑产生的硫化物会刺激扁桃体隐窝的上皮细胞异常繁殖。临床发现,78%的患者都有牙周病(比如牙龈下的牙周袋超过3毫米深)。
2. 反复炎症“催”出来的
反复感冒、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会让喉咙里的炎症因子(如IL-6、TNF-α)增多,这些因子会让扁桃体表面的角质细胞繁殖速度快2.3倍,导致角质堆积。
3. 真菌当“帮凶”
41%的患者扁桃体隐窝里有白色念珠菌,它分泌的蛋白酶会破坏扁桃体黏膜屏障,让角质更容易堆起来。实验显示,长成菌丝的念珠菌会让角质细胞“活太久”,延迟36小时才凋亡。
怎么判断症状轻还是重?
轻度:早上起来喉咙干,持续2周以上,偶尔有异物感但不影响吃饭,医生检查能看到扁桃体上散在米粒大小的白点。
中度:一直觉得喉咙有东西,还会刺激性干咳,医生能看到2-3毫米大的白色颗粒(有的连成片),扁桃体隐窝口堵着角质块。
重度:吞咽困难、影响进食,一直干咳还忍不住清嗓子,医生会发现扁桃体肿大(Ⅱ-Ⅲ度),颗粒深深嵌在隐窝里。
不同症状怎么治?
基础护理先做好
每天用37-38℃的生理盐水(0.9%浓度)冲洗口腔,重点冲扁桃体附近;刷牙用改良Bass法(牙刷斜45度刷牙龈沟),配合牙缝刷清理牙齿缝隙的菌斑。
药物要遵医嘱用
可以用0.12%的氯己定含漱液漱口(每天2次,每次10毫升),最多用7天;维生素A酸类药物需医生指导,能调整上皮细胞的生长周期。
物理治疗针对性强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能精准去掉角质颗粒,工作温度40-70℃,治疗深度仅0.5毫米,不会伤周围组织;术后要做7-10天雾化。
严重时需要手术
如果有以下情况之一建议手术:一年扁桃体急性发炎≥3次、单侧扁桃体Ⅲ度肿大、合并睡觉打鼾/呼吸暂停。推荐等离子辅助扁桃体切除术,住院约48小时。
治好后怎么预防复发?
口腔卫生要“细”
用软毛牙刷(刷毛直径≤0.15毫米),每3个月换一次;晚上用加湿器,让房间湿度保持50%-60%,避免喉咙黏膜太干。
习惯要“改”
尽量少清嗓子(每天不超过5次),可以用“吞咽-捏鼻”法缓解异物感(先咽口水,再轻捏鼻子);别吃太烫的食物(<55℃),也别吃硬、刺、辣等刺激喉咙的东西。
监测要“勤”
记症状日记,每季度查一次耳鼻喉内镜,重点看扁桃体隐窝有没有变化、角质颗粒分布情况;必要时做真菌培养。
环境要“护”
工作场所PM2.5要<35μg/m³,过敏季用HEPA滤网空气净化器;每年做2次咽喉部微生物检测,评估菌群平衡。
扁桃体角化症虽然不会恶变,但持续的异物感会影响生活。只要做好口腔卫生、及时控制炎症、避免刺激,大部分情况都能缓解。如果症状加重,一定要及时找医生,别拖着让问题变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