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布案例介绍,近一个月内,宁大一院感染科已连续收治8例脑膜炎患者,他们的平均年龄仅26岁,最小的患者甚至只有16岁。而“熬夜刷手机”“作息昼夜颠倒”,成了这些年轻患者身上最突出的共同特征。
25岁的小李(化名)是典型的“夜猫子”,每天刷手机视频到凌晨三四点才睡,常常越刷越兴奋。半个月前,她开始出现发热症状,体温最高达38℃,还伴随持续头胀。有时候明明没发热,但脑袋还是胀得很。
起初,小李以为是睡得晚,没休息好,自行扛了几天,直到发热持续超过一周,才在男友的催促下来到医院。门诊医生发现,她的血常规等外周血炎症指标均正常,但结合持续发热、头胀症状,高度怀疑颅内感染,建议立即住院检查。
“我这么年轻,怎么可能颅内感染,没必要住院。”小李当时就拒绝了住院建议,直到几天后拿到脑部磁共振报告——报告显示“双侧额颞部脑膜稍增厚伴强化”,提示脑膜炎,她这才慌了神,赶紧再次就医并办理住院。经神经内科、影像科等科室的多学科会诊以及为期5天的抗病毒治疗,小李病情好转,已于近期顺利出院。
医生表示,小李出现脑膜炎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她长期以来的不良生活作息,尤其是熬夜刷手机,越刷越精神,导致生物钟紊乱、免疫力下降,最终让病毒有了可乘之机。
与李女士相比,30岁的打工者小张(化名)的病情更为凶险。小张在表姐的工厂打工,平时晚上没事就在宿舍打游戏,有时候一玩就到了凌晨。
事发当天,表姐发现小张没来上班,电话也无人接听。察觉异常后,表姐赶到他的宿舍,发现他躺在床上,说话含糊不清,整个人发着高烧,于是她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将小张送往附近医院。
送医途中,小张病情急剧恶化,出现嗜睡症状,转至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时已陷入昏迷。医生通过腰穿检查,确诊他为“病毒性脑膜炎伴脑炎”,这意味着他不仅脑膜发炎,脑实质也受到感染,这比单纯脑膜炎更为严重。
由于病情危重,小张被转入ICU进行抢救。经过ICU、感染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尽管小张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却留下了严重后遗症:智力退至3岁儿童水平,无法正常说话,肢体运动能力大幅下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熬夜为何会引发病毒性脑膜炎?
熬夜会打破生物钟,进而引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从免疫系统抑制机制来看,人体昼夜节律紊乱会降低T淋巴细胞活性,干扰干扰素分泌。连续熬夜可使抗病毒细胞因子水平下降,这会让鼻咽部潜伏的肠道病毒或单纯疱疹病毒突破血脑屏障。熬夜引发的脱水状态会增加鼻腔黏膜破损概率,病毒通过嗅神经或血液途径进入脑膜,引发炎症级联反应。在小张的案例中,持续熬夜让早期低烧、头痛等症状被误判为普通感冒,延误黄金治疗期,病毒扩散至脑实质引发神经元坏死。
年轻人熬夜引发脑膜炎,哪些人风险更高?
20-35岁群体因工作压力和电子娱乐,平均睡眠时长显著缩短。该年龄段病毒性脑膜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这与男性更易参与夜间高强度作息紊乱行为有关。此外,合并糖尿病或肥胖者,脑膜炎重症化风险增加。集体宿舍通风不良等因素,也可能加速呼吸道病毒传播。
如何早期识别病毒性脑膜炎?
当出现突发性剧烈头痛、畏光、颈部僵硬,伴发热超过38.5℃持续48小时等信号,或意识模糊、语言障碍、肢体抽搐等脑实质受损症状时,要立即启动急救流程。现场急救时,可用温水擦浴物理降温;昏迷患者保持侧卧位防止窒息;尽快送至神经专科医院。发病后72小时内启动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后遗症风险。
怎样预防病毒性脑膜炎?
个体可采用“渐进式作息调整法”,每周提前入睡时间,配合特定光谱照明调节生物节律。每日补充维生素D3及锌元素维持黏膜屏障完整性。职场应推行“夜间工作补偿机制”,建立健康预警系统。社会可将“睡眠健康评估”纳入社区体检项目,推广电子设备夜间使用限制功能。
这起案例揭示了现代生活方式对免疫系统的潜在威胁。各方需共同构建预防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防护网,倡导“睡眠优先”的健康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