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对高温遵循3E原则,建议建立家庭防暑预案!
2025-05-22 10:55:01阅读时长3分钟1199字
近期,北方遭遇极端高温天气,五月的气温就突破了纪录,酷热难耐。气象数据显示,这样的高温在五月十分异常。前段时间,就有户外工作者因高温中暑被紧急送医,类似的案例让人揪心。这也凸显了防暑降温对健康的重要性。接下来,就为大家提供一份科学、实用的夏季防暑指南。
高温"烤"验,人体健康面临哪些危机?
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会启动核心温度调节机制。为了散热,身体会通过汗液蒸发带走热量,同时血管扩张让血液流向体表。然而,持续高温会带来诸多健康风险。脱水和电解质失衡是常见问题,当身体丢失大量水分和盐分,会影响正常生理功能。中暑更是高温下的危险状况。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表明,极端高温对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影响巨大。研究(PMID: 34210987)还发现,热浪来袭时,急诊率会显著上升,这足以说明高温对人体健康的威胁。
科学防暑,从打破认知误区开始!
很多人在高温下过度依赖空调降温,却不知这会导致热耐受力下降。当离开空调环境,身体很难适应外界的高温。所以,我们要打破这个误区,从多个方面科学防暑。
- 着装优化:从纺织材料学研究(PMID: 29353145)来看,棉麻材质透气性远胜化纤材质。可以采用分层穿衣策略,内层选择吸湿的衣物及时吸走汗液,外层选择透气的衣物保证空气流通。
- 饮水管理:每日饮水需求可按30ml/kg体重来量化。建议设置定时补水提醒,按时喝水。除了喝水,还可以通过食物补充电解质,比如香蕉和椰子水的组合。
- 户外防护:根据紫外线指数选择合适的防晒霜,在选购遮阳装备时推荐UPF50+的产品。物理防晒适合长时间户外活动,化学防晒则更适合短时间外出。
特殊人群,如何精准防暑?
不同人群在高温下的防护需求不同:
-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建议遵循「午间避暑三原则」:关闭门窗隔热,使用风扇强制对流,同时注意监测尿液浓度及时补水。
- 儿童:幼儿园可设计合理的户外活动时间表,避开高温时段。孩子活动出汗后要及时更换衣物,遵循「汗湿即换」原则。
- 慢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意补水防止血糖波动,心衰患者应避免高温时段运动。
防暑误区大揭秘,你中招了吗?
- 误区一:西瓜利尿导致脱水? 西瓜中的钾离子具有保水作用,适量食用能补充水分和营养。
- 误区二:藿香正气水预防中暑? 该药物主要针对暑湿感冒,高温中暑应优先采取物理降温措施。
- 误区三:运动后立即冲凉解暑? 应采用渐进式降温,先休息再用温水擦拭身体。
长效防暑,家庭环境和饮食来助力!
- 微气候营造:种植绿萝等绿植辅助降温,设计合适角度的遮阳棚阻挡阳光直射。保持室内26℃空调温度和60%湿度,使用加湿器时注意控制湿度。
- 饮食方案:多摄入深海鱼等Omega-3脂肪酸来源,搭配蓝莓等抗氧化食物。自制电解质饮品可用柠檬、海盐和蜂蜜科学配比。
高温预警下,如何应急处理?
- 风险分级响应:蓝色预警做好防暑准备,黄色预警减少户外活动,橙色预警加强防护,红色预警停止户外作业。
- 中暑急救流程:识别先兆中暑(头晕恶心)、轻度中暑(体温38℃)、重度中暑(意识障碍),遵循「降温-补水-送医」处理顺序。
应对高温要遵循「3E原则」:认知教育、防护装备、应急准备。建议建立家庭防暑预案,通过社区互助共同度过安全健康的夏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