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儿科一上午接诊8名性早熟儿童,其中9岁半女孩已来两次月经,2岁半女童乳房发育,男孩骨骺提前闭合,成年身高或仅1.50米。儿童医院副院长田恬强调性早熟高发,需家长重视。
什么是性早熟?有啥危害?
性早熟指女孩8岁前乳房发育或10岁前初潮,男孩9岁前睾丸容积≥4ml。案例中9岁半女孩已来两次月经,我国女孩平均初潮年龄为12 - 13岁,她明显异常,提示性腺轴提前激活。性早熟分中枢性和外周性,需通过激素检测和影像学检查鉴别。 性早熟危害极大。性激素促使骨龄加速增长,骨骺提前闭合,案例中男孩成年身高预测仅1.50米,远低于遗传潜力。心理上,女孩早熟易自卑、焦虑,男孩可能被同伴排斥。生殖健康方面,长期激素紊乱可能增加成年后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病变等风险,影响生育能力。9岁半女孩连续月经表明中枢性性早熟已较严重,需立即检测骨龄并干预,否则成年身高受影响。
哪些因素会诱发孩子性早熟?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重要诱因。双酚A、邻苯二甲酸盐等常见于塑料制品、食品包装,可模拟雌激素作用。夜间小夜灯或电子设备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该激素能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其减少可能加速性发育。 饮食与代谢因素也不容忽视。肥胖儿童脂肪组织分泌的瘦素与雌激素前体增多,加速性发育,要限制油炸食品、含反式脂肪零食。部分养殖业使用促生长激素,肉类残留可能干扰内分泌,应避免未明确来源的“速成鸡鸭”及非正规保健品。 有家族史的孩子性早熟风险提升2 - 3倍,需结合基因检测评估。同时,缺乏运动、久坐习惯加剧肥胖,形成“代谢紊乱 - 性早熟”恶性循环。
如何预防和干预性早熟?
家庭层面,饮食上要避免孩子摄入含激素的补品、油炸食品及含人工添加剂的饮料,保证鱼类、豆制品等蛋白质和维生素D摄入,促进正常骨代谢。环境上,减少塑料制品接触,用玻璃容器储存食物;夜间关闭小夜灯,避免孩子接触化妆品、护肤品中的雌激素类似物。 医疗干预方面,每6个月给孩子做一次左手腕骨X光检查监测骨龄,结合超声监测性腺发育。进行血清激素检测和MRI排查颅内病变。治疗上,可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抑制性腺轴活性,延缓骨骺闭合,但用药请遵医嘱。同时,儿童心理科介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缓解焦虑。 社区和政策也应发力,推广幼儿园至小学的定期生长发育筛查,将骨龄检测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加强食品包装中内分泌干扰物的国家标准,限制儿童保健品中激素类成分使用。 性早熟与多因素相关,家庭、医疗、政策协作,早识别干预,才能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