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食癖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进食障碍,虽然并不常见,但却值得我们关注。在不同地区都有少量这样的病例,患者以婴幼儿和儿童为主。他们会持续(超过1个月)进食非营养性、非食用性物质,像泥土、纸张等。这背后存在着多种因素,如营养缺乏、心理问题等,还会引发健康风险和并发症。下面我们详细了解和探讨相关问题。
一、异食癖患者常见的摄食对象
对于婴幼儿,可能会吃一些柔软的非食物。例如泥土,在农村地区,家长稍不注意,婴幼儿就可能抓起地上的泥土往嘴里塞;在沙滩或沙堆附近玩耍时,孩子也容易把沙子当成可吃的东西。
儿童摄食的范围更广。纸张比较常见,可能是书本上的纸或者随手拿到的纸巾;画画时,有的孩子会吞食颜料;有的孩子会不自觉咬指甲然后吞下。年龄稍大些的儿童,甚至可能吃动物粪便,这种情况在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可能存在。
二、导致异食癖的因素
(一)营养方面
铁元素缺乏是一个因素。铁在人体中参与氧气运输等重要功能,缺铁时身体机能受影响,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能引发异食癖。
锌元素也很关键。锌对味觉有影响,缺乏锌时味觉可能不正常,孩子可能吃非食物寻求特殊“味道”。
钙元素缺乏也不容忽视。钙对骨骼发育重要,缺乏时身体调节机制可能失衡,导致异食癖。
(二)心理因素
心理压力大时,孩子可能通过吃非食物来缓解。比如学习压力大或者家庭氛围紧张时,孩子无处释放压力,就可能出现这种行为。
心理障碍也会引发。孩子若有心理障碍,可能对正常食物缺乏兴趣,反而对非食物产生特殊心理渴求。
家庭环境影响也很大。贫穷的家庭环境可能使孩子得不到足够正常食物而去尝试非食物;混乱的家庭环境、缺乏父母监管、受到忽视和虐待、情感被剥夺等情况,都容易让孩子出现异食癖。
三、异食癖可能引发的健康问题
(一)消化系统问题
细菌感染常见。非食用性物品带有各种细菌,进入消化系统后会引发炎症,导致腹痛、腹泻等症状。
肠道寄生虫感染也易发生。吃进去的泥土或粪便可能含寄生虫卵,在肠道内孵化后影响肠道功能,孩子可能消瘦、营养不良。
还可能导致肠梗阻。吞食石头或头发等不易消化的东西,可能在肠道内堆积,阻碍肠道正常蠕动。
(二)其他健康问题
铅中毒较严重。吞食含铅的油漆等物质,铅会在体内积累,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孩子可能智力发育迟缓。
营养缺乏是必然结果。吃非正常食物无法获取身体所需营养,时间长了会出现多种营养缺乏症。
四、日常生活中异食癖的预防
(一)饮食方面
保证营养均衡很重要。要给孩子提供富含铁、锌、钙等元素的食物,如肉类富含铁元素、海鲜富含锌元素、牛奶和豆制品富含钙元素。
注意食物多样性。不能让孩子只吃少数几种食物,各种蔬菜、水果、谷物等要合理搭配,以满足身体营养需求。
(二)心理关怀方面
- 家长要关注孩子心理状态。孩子面临压力时要及时帮助排解,如学习压力大时陪孩子做轻松户外活动,像散步、骑自行车等。
- 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家庭要和睦,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关爱和监管,不让孩子生活在混乱或充满暴力的家庭环境中。
总结:异食癖是一种特殊的进食障碍,在婴幼儿和儿童中相对多发。我们了解了患者常见的摄食对象、致病因素、引发的健康问题以及预防方法。这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孩子饮食营养的均衡和心理的健康,以降低异食癖发生的风险,保障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