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广告认定指南发布

《医疗广告认定指南》落地,未来咋监管公众咋应对?

作者:孔祥勇
2025-08-14 11:45:01阅读时长2分钟938字
社会医疗广告认定指南虚假广告公众健康医疗机构监管协同信息真实性健康科普商业推广广告审查社会监督举报渠道行业自律政策宣贯技术赋能

近期,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医疗广告认定指南》,旨在整治“神医”广告乱象,规范医疗广告市场,保障消费者权益。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一政策。

《医疗广告认定指南》核心内容有哪些?

  • 明确广告主体限制:《指南》清晰界定了医疗广告的定义,规定只有依法设立的医疗机构才有资格发布广告,其他主体直接或间接宣传医疗服务均被禁止。例如互联网页面内附加医疗机构跳转链接、暗示就医优惠等变相广告行为,都将受到严格监管。
  • 细化打击变相广告措施:《指南》列举了典型违规情形,像在科普内容中嵌入医疗广告链接、以“健康科普”诱导消费者选择特定医疗机构等。2025年上半年全国已查处1666件相关案件,罚没金额达1278万元,彰显了打击此类行为的决心。
  • 强化协同监管机制:该指南明确了市场监管、卫健、中医药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要求三部门联合行动。如北京市采用“告知承诺制”简化合规流程,上海市依托联席会议机制,将医疗广告违法率从2020年的3.89%降至2024年的1.57%。

政策落地,对公众与行业有何影响?

  • 保护消费者权益:政策规范医疗广告,减少虚假宣传误导,帮助公众准确识别合法医疗机构和服务,降低健康风险。例如四川省严管医美广告,为消费者营造了更安全的“求美”环境。
  • 为医疗机构提供合规指引:《指南》鼓励医疗机构开展规范的科普活动,但要避免公益行为商业化。北京市推行“分级分类监测监管”,对轻微违法广告实行“容错纠错”,累计免罚515万元,平衡了监管与行业发展。
  • 推动广告行业转型:自媒体平台需调整内容策略,限制“网红医生”以科普名义推销产品或服务,促使行业向专业化、合规化转型。

未来监管咋发展?公众该如何应对?

  • 技术赋能精准监管:未来可能借助大数据、AI技术提升广告监测效率。上海市已实现主要媒体广告的智能筛查,未来有望扩展至短视频、直播平台。
  • 公众学会识别广告技巧:建议消费者通过官方渠道查询医疗机构资质,警惕含“疗效承诺”“价格优惠”等宣传的科普内容,避免非理性就医或消费。
  • 多方协作长效治理:政策强调市场监管、行业自律与公众监督相结合。鼓励平台完善广告审核制度,畅通举报渠道,形成社会共治格局。 《医疗广告认定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医疗广告监管进入精细化阶段。它通过明确法规边界、强化协同治理,保障了公众健康权益,为医疗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未来,我们需持续优化监管手段,推动医疗信息与广告规范分离,让科普回归公益本质,广告遵循透明原则,共同构建更可信的医疗健康生态。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