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网论文“糖屎病”错字,学术与健康信息规范咋保障?
2025-09-18 11:30:01阅读时长3分钟1023字
近期,网络曝光知网收录的一篇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标题存在严重错别字,“糖尿病”写成了“糖屎病”。该论文于2021年5月发表,虽摘要、正文及封面均使用正确术语,但标题错误仍引发公众对学术规范和健康信息传播准确性的讨论。知网客服确认是录入错误并承诺修正。
学术论文错字背后,校对与术语管理漏洞在哪?
- 技术性失误难辞其咎:一方面,知网平台在论文标题录入环节缺乏自动纠错机制,无法识别“糖屎病”这样的非常规词汇,暴露出技术审核系统的漏洞。另一方面,学术平台与作者在提交、审核阶段都没发现标题与内容的术语不一致,反映出人工复核流程的薄弱。
- 术语认知偏差是诱因:医学领域对“糖尿病”有明确规范表述,像ICD - 11编码、WHO命名规则等,但部分研究者或编辑可能因术语认知不足而混淆。而且,部分地区或非专业群体用“糖屎病”作为方言俚语,可学术场景必须严格遵循专业术语。
- 责任归属存在争议:知网作为权威学术数据库,有内容质量把关义务,需建立更严格的术语校验机制。而论文作者及导师在终稿审阅时没发现标题错误,体现出学术自律意识不足。
健康术语不规范,公众认知有多危险?
- 疾病定义易引发公众误解:“糖屎病”这一表述可能让患者误以为和肠道疾病(如腹泻)相关,从而误导他们对糖尿病病理机制、并发症及防治方式的认知。若科研文献中术语混乱,还可能影响循证医学研究的准确性,比如混淆“糖尿病”与其他代谢疾病的关联分析。
- 术语标准化势在必行:WHO、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等机构对糖尿病的定义、分类及术语有统一规范,学术研究必须严格遵循。正确术语是健康科普传播的核心,像“糖尿病”与“低血糖”等概念的区分,直接影响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此事件中,标题错误虽未影响论文学术价值,但作为搜索关键词易让读者误判内容,削弱知识传播的可信度。
如何防范学术错误,守护健康信息准确?
- 学术平台要技术优化:知网等平台需建立医学术语数据库,在论文标题、摘要提交时自动比对并预警非常用词汇。同时增设编辑终审环节,结合AI初筛与人工复核,尤其关注中英文术语一致性。
- 学术机构强化责任:要求作者投稿时提交术语对照表,导师签署术语准确性承诺书。把术语规范化纳入研究生学术写作课程,定期开展案例警示教育。
- 提升公众信息甄别能力:读者可通过权威机构或权威医学词典验证术语正确性,不依赖单一信息源。对学术类信息,优先选择权威学术平台,警惕非专业自媒体的术语滥用。
- 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教育部门联合学术平台制定术语使用指南,对违规论文建立撤稿与公示制度。学术平台开通术语纠错专线,鼓励读者参与内容监督,缩短错误信息更正周期。 该事件凸显学术严谨性和术语规范重要性,各方协同及公众核实能保障健康知识传播科学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