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医保局加速推进全周期生育保障体系建设,致力于实现“怀得上、孕得优、生得安、育得好”的政策目标。近期的进展令人振奋,截至2025年10月底,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把辅助生殖技术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累计让超100万人次受益。
7省份“生娃基本不花钱”,生育医疗保障成效显著
在生育医疗费用保障方面,吉林、江苏、山东等7个省份率先实现了“生娃基本不花钱”。这些省份通过住院分娩医疗费用全额保障、财政兜底等方式,大大降低了家庭生育支出。以江苏省为例,自2025年7月1日起实施的新政规定,参加江苏省基本医疗保险且处于待遇期内的产妇,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分娩产生的医保目录内费用全部报销后,剩余自付部分由财政全额承担,实现了普通病房“零自费”。据南京大学人口学专家测算,该政策每年可为全省产妇减轻超过10亿元经济负担。南京市的参保产妇就切实享受到了这一政策福利,生育成本大幅降低。广州市的数据也很有说服力,2025年以来已有7000多名产妇个人支付不足100元,其中67人实现全程“零花费”,这对低收入家庭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支持。
生育津贴与育儿补贴优化,社会意义重大
生育津贴发放机制也在持续优化。截至2025年11月,全国25个省份覆盖近九成统筹地区已实现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社保账户。以湖南省湘潭市为例,自2025年1月起推行“分娩后即可申领”模式,办理时长从20个工作日缩短至7个工作日,2025年前10个月已为2500名女职工提供直发服务。湘潭市医保事务中心负责人肖轶书表示,这种模式有效杜绝了用人单位截留或拖延发放问题。
育儿补贴制度也全面推开。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每孩每年发放3600元育儿补贴(专家透露该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保障。多地开通了线上申领渠道,依托政务平台实现便捷办理。专家认为,津贴与补贴的优化构建了经济支持网络,能缓解家庭“不敢生”的经济顾虑。
新生儿参保服务创新,构建长期人口保障体系
新生儿参保服务实现了“出生即参、待遇即享”。江西、海南等地推行“床边参保”“一键联办”等创新模式,依托数据共享,新生儿凭出生医学证明就能在线完成医保参保登记,出院时直接享受医药费用报销。海南等地还在探索将0至3岁儿童居民医保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全额补助,进一步减轻家庭负担。
当前生育支持政策已从单一补贴转向涵盖医疗、经济、服务等多维度的系统性保障体系。专家指出,政策还需持续优化覆盖面与精准度,同时呼吁社会多方协作,共同营造包容的生育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