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招教你破解养生直播乱象,守护家中老人安全!
2025-07-02 09:35:01阅读时长3分钟1406字
近期,记者卧底调查揭开了养生直播乱象的面纱。一些养生直播间以免费课程为诱饵,将老人从公域平台引流至私域微信群,再用话术和虚假案例诱导他们购买高价却无疗效的产品。像刘梅的母亲花18280元买了96罐骆驼奶,65岁的张大强花2880元买了“参薏十四味金芝丸”,这些直播间用“提升免疫力”“细胞修复”等话术,把普通食品包装成“秘方保健品”,部分产品还标注“小蓝帽”标识误导消费者,严重侵害老年人权益,甚至可能延误医疗救治。
养生直播乱象:手段多样危害大
- 引流手段隐蔽化:养生直播以公益科普为幌子,通过赠送“免费养生书”“中医课程”,引导老人添加微信,实现从公域到私域的精准引流。比如记者在抖音、快手搜索“养生”“慢病”等关键词,很多直播间都会在直播中途或结尾提供链接,最终引导老人添加微信。
- 话术设计体系化:
- 焦虑制造:主播宣称“慢性病不可逆”“医院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让老人对疾病产生恐惧,如“高血压一旦患上就没救了,只有吃我们的产品才有希望”。
- 伪科学包装:虚构“细胞修复”“能量平衡”等概念,还搭配“7天改善视力”等虚假案例,增强可信度。
- 情感操控:主播用“韩老师”“陈院长”等头衔塑造权威形象,再加上“感恩回馈”“限量抢购”等话术,刺激老人冲动消费。
- 产品溢价离谱化:普通调制谷物制品能标价2880元,成本低廉的骆驼奶固体饮料也以罐装形式高价售卖。还通过“365天课程 + 分期付款”模式,把单次消费变成长期资金陷阱。
这种乱象危害众多。经济上,单案例最高支出达1.8万元,部分老人累计花费近万元;健康上,患者盲目依赖“食疗”,像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可能因未及时用药引发并发症;社会层面,加剧了代际矛盾,子女和父母因消费观念不同产生家庭裂痕。
养生直播乱象根源大揭秘
- 需求端诱因:
- 健康焦虑的普遍性:国家卫健委2024年慢性病防治报告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中75%存在慢性病,他们对疾病管理有强烈需求。
- 信息甄别能力弱化:老年人数字素养不足,分不清“小蓝帽”保健食品标识和普通食品,也难以辨识“细胞修复”等伪科学概念。
- 情感陪伴缺失:独居老人容易被“关怀式营销”吸引,助教频繁互动、定期健康打卡等行为满足了他们的社交需求。
- 供给端推力:
- 监管盲区:直播平台只对公域内容审核,私域微信群运营处于监管灰色地带。
- 利益链条闭环:从主播包装话术、助教情感操控、产品方虚标功效到物流植入虚假宣传话术,形成了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 法律规避技巧:主播刻意用“调理”“改善”等模糊表述,避免直接宣称医疗效果,降低违法风险。
其危害传导机制为,短期会加重老人经济负担,部分老人出现焦虑症、失眠等心理问题;长期可能导致慢性病恶化,如糖尿病患者停用正规药物引发酮症酸中毒。
三招破解养生直播乱象
- 监管强化措施:
- 建立直播引流追踪系统:要求平台对“跳转微信”等关键动作留存日志,方便市场监管部门追溯。
- 实施“三查”机制:查主播医学背景资质、查产品成分与宣传是否一致、查话术有无模糊疗效表述。
- 推行举报奖励制度:对提供私域诈骗证据的举报人给予阶梯式奖励,激发群众监督动力。
- 老年人自我保护指南:
- “三问验证法”:问产品是否为保健食品、是否在国家药监局备案;问疗效是否承诺“根治疾病”“替代药物”;问渠道是否要求脱离平台私下交易。
- 消费冷静期制度:建议子女协助老人设置消费提醒,单次超过500元需二次确认。
- 家庭支持体系构建:
- 定期健康教育:每月和老人一起收看官方科普节目,建立科学认知。
- 数字素养培训:指导老人识别诈骗链接,设置微信转账24小时到账功能。
该事件反映出老龄化社会下健康需求与监管能力的矛盾,需“技术赋能监管 + 家庭情感纽带强化 + 老年人认知升级”共同破局。建议大家留意家中长辈消费行为,发现异常通过12315平台举报,守护老人健康与财产安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