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养生直播乱象

三招教你破解养生直播乱象,守护家中老人安全!

作者:范致远
2025-07-02 09:35:01阅读时长3分钟1406字
保健科养生养生直播老年人权益伪科学高价产品监管措施家庭支持消费陷阱健康焦虑信息甄别情感操控三查机制举报奖励自我保护数字素养科普教育

近期,记者卧底调查揭开了养生直播乱象的面纱。一些养生直播间以免费课程为诱饵,将老人从公域平台引流至私域微信群,再用话术和虚假案例诱导他们购买高价却无疗效的产品。像刘梅的母亲花18280元买了96罐骆驼奶,65岁的张大强花2880元买了“参薏十四味金芝丸”,这些直播间用“提升免疫力”“细胞修复”等话术,把普通食品包装成“秘方保健品”,部分产品还标注“小蓝帽”标识误导消费者,严重侵害老年人权益,甚至可能延误医疗救治。

养生直播乱象:手段多样危害大

  • 引流手段隐蔽化:养生直播以公益科普为幌子,通过赠送“免费养生书”“中医课程”,引导老人添加微信,实现从公域到私域的精准引流。比如记者在抖音、快手搜索“养生”“慢病”等关键词,很多直播间都会在直播中途或结尾提供链接,最终引导老人添加微信。
  • 话术设计体系化
    • 焦虑制造:主播宣称“慢性病不可逆”“医院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让老人对疾病产生恐惧,如“高血压一旦患上就没救了,只有吃我们的产品才有希望”。
    • 伪科学包装:虚构“细胞修复”“能量平衡”等概念,还搭配“7天改善视力”等虚假案例,增强可信度。
    • 情感操控:主播用“韩老师”“陈院长”等头衔塑造权威形象,再加上“感恩回馈”“限量抢购”等话术,刺激老人冲动消费。
  • 产品溢价离谱化:普通调制谷物制品能标价2880元,成本低廉的骆驼奶固体饮料也以罐装形式高价售卖。还通过“365天课程 + 分期付款”模式,把单次消费变成长期资金陷阱。

这种乱象危害众多。经济上,单案例最高支出达1.8万元,部分老人累计花费近万元;健康上,患者盲目依赖“食疗”,像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可能因未及时用药引发并发症;社会层面,加剧了代际矛盾,子女和父母因消费观念不同产生家庭裂痕。

养生直播乱象根源大揭秘

  • 需求端诱因
    • 健康焦虑的普遍性:国家卫健委2024年慢性病防治报告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中75%存在慢性病,他们对疾病管理有强烈需求。
    • 信息甄别能力弱化:老年人数字素养不足,分不清“小蓝帽”保健食品标识和普通食品,也难以辨识“细胞修复”等伪科学概念。
    • 情感陪伴缺失:独居老人容易被“关怀式营销”吸引,助教频繁互动、定期健康打卡等行为满足了他们的社交需求。
  • 供给端推力
    • 监管盲区:直播平台只对公域内容审核,私域微信群运营处于监管灰色地带。
    • 利益链条闭环:从主播包装话术、助教情感操控、产品方虚标功效到物流植入虚假宣传话术,形成了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 法律规避技巧:主播刻意用“调理”“改善”等模糊表述,避免直接宣称医疗效果,降低违法风险。

其危害传导机制为,短期会加重老人经济负担,部分老人出现焦虑症、失眠等心理问题;长期可能导致慢性病恶化,如糖尿病患者停用正规药物引发酮症酸中毒。

三招破解养生直播乱象

  • 监管强化措施
    • 建立直播引流追踪系统:要求平台对“跳转微信”等关键动作留存日志,方便市场监管部门追溯。
    • 实施“三查”机制:查主播医学背景资质、查产品成分与宣传是否一致、查话术有无模糊疗效表述。
    • 推行举报奖励制度:对提供私域诈骗证据的举报人给予阶梯式奖励,激发群众监督动力。
  • 老年人自我保护指南
    • “三问验证法”:问产品是否为保健食品、是否在国家药监局备案;问疗效是否承诺“根治疾病”“替代药物”;问渠道是否要求脱离平台私下交易。
    • 消费冷静期制度:建议子女协助老人设置消费提醒,单次超过500元需二次确认。
  • 家庭支持体系构建
    • 定期健康教育:每月和老人一起收看官方科普节目,建立科学认知。
    • 数字素养培训:指导老人识别诈骗链接,设置微信转账24小时到账功能。

该事件反映出老龄化社会下健康需求与监管能力的矛盾,需“技术赋能监管 + 家庭情感纽带强化 + 老年人认知升级”共同破局。建议大家留意家中长辈消费行为,发现异常通过12315平台举报,守护老人健康与财产安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