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80岁的李爷爷在2024年12月头部撞到门板后没当回事,直到2025年5月出现头痛、步态不稳等症状,还被误诊为“老年痴呆”。后经检查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通过钻孔引流术才成功救治。这个案例揭示了该病的隐匿性及及时干预的重要性。
慢性硬膜下血肿:为何易被误诊?
慢性硬膜下血肿与老年人的生理结构有关。老年人脑萎缩使得脑组织和颅骨间间隙增大,轻微外力就会撕裂脑表面桥静脉,导致缓慢渗血,血液在硬脑膜下腔积聚成血肿。它的潜伏期长达数周至数月,初期出血量少、症状轻微,就像“温水煮青蛙”,容易被忽视。 这种病误诊率高达30%-50%。一方面,头痛、认知障碍等典型症状和阿尔茨海默病、中风或帕金森病很像;另一方面,患者或家属没主动说头部外伤史,或因外伤轻没重视,延误诊断时间中位数达6 - 8周。65岁以上老人、长期服抗凝药者、酗酒者、有脑萎缩或脑血管疾病史的人,还有独居、行动不便、缺乏跌倒防护的老人,都是高危人群。
如何识别症状,避开诊断误区?
慢性硬膜下血肿症状分不同阶段。早期会有间歇性头痛、头晕、恶心和轻度认知模糊;进展期会出现持续性头痛、记忆力明显下降、反应迟钝、单侧肢体无力等;危急时会癫痫发作、意识模糊、视力障碍等。 临床上常出现误诊情况,比如把认知功能下降误判为老年痴呆,把突发肢体无力或言语障碍误诊为中风。头颅CT显示“新月形”低密度影,MRI能更清晰显示血肿范围和脑组织受压程度,这是诊断金标准。不过还得和脑肿瘤、脑积水等疾病区分,要结合病史和症状综合判断。
全流程策略:预防与早期干预
为预防慢性硬膜下血肿,可进行环境安全改造,居家安装防滑地垫、扶手,避免尖锐家具;长期用抗凝药者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遵医嘱调整剂量;即使头部轻微碰撞,也要观察2 - 4周,有头痛、头晕症状及时就医。 早期干预也很重要。可以记录头痛频率、认知能力变化等指标,发现异常马上就医。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后48小时内做头颅CT检查,能显著提高治愈率。 治疗方案根据病情选。少量血肿且无症状者,可限制活动、监测病情保守治疗;中重度血肿或有神经功能缺损者,首选钻孔引流术,创伤小、复发率低,术后恢复期约2 - 4周。术后要配合物理治疗改善步态,认知训练恢复记忆功能,定期复查确保血肿完全吸收。 李爷爷的案例提醒大家,头部外伤后要警惕慢性硬膜下血肿,建立健康意识,结合个体防护和医疗支持,降低致残率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