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感染预防与治疗

11岁男孩喝溪水感染寄生虫,高风险行为你有吗?

作者:张熙
2025-09-09 09:30:01阅读时长2分钟960字
儿科寄生虫感染肺吸虫曼氏裂头蚴饮用生水生食习惯早期症状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脑脊液检测神经系统损伤多器官迁移性破坏饮水安全饮食卫生及时就医公共卫生干预寄生虫防治

近期,云南省某山村11岁男孩小杨因长期饮用溪水,感染肺吸虫和曼氏裂头蚴。从2024年初起,他出现头痛、眼痛、手麻等症状,甚至有自残行为。当地医院多次误诊,直到2025年4月在上海儿童医院,医生发现其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升高至65%,才确诊并通过吡喹酮治疗让他康复。这一事件给大家敲响了寄生虫感染的警钟。

寄生虫感染的高风险行为,你中了几个?

  • 生水饮用风险大:溪水中可能藏着寄生虫囊蚴,像肺吸虫、裂头蚴等,一旦经口进入人体,就会穿透肠壁,跑到肺、脑、眼等部位,引发炎症和损伤。
  • 生食习惯是隐患:没煮熟的溪鱼、蛙类等,可能带着寄生虫幼虫,吃了它们,感染寄生虫的概率就大大增加。
  • 早期症状易忽视:头痛、发热这些初期症状,很容易被当成普通感冒,从而耽误诊断。
  • 诊断复杂需注意:常规血检一般只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得结合流行病学史,比如有没有喝过生水,再加上脑脊液检测,才能确诊。 肺吸虫可能导致肺部脓肿、胸腔积液;裂头蚴要是侵入脑部,可能引发癫痫、瘫痪,在眼眶内游走还会导致失明。而且它们的潜伏期能长达数年,部分感染者没症状却可能成为传染源。

感染寄生虫后,临床挑战与诊断困境知多少?

  • 神经系统损伤严重:寄生虫幼虫穿透血管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会引发脑炎或脊髓炎,让人剧烈头痛、肢体麻木、认知也出现障碍。
  • 多器官迁移性破坏:肺部感染了,会咳嗽、咯血;眼部有寄生虫迁移,会剧烈眼痛,甚至失明。 基层医疗机构对寄生虫病了解不够,容易漏诊或误诊成普通感染或肿瘤。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是关键线索,但还得结合影像学,像CT显示肺尖部感染灶,以及病原学检测,比如寄生虫抗原或基因检测,才能准确判断。

预防寄生虫感染,这些策略一定要知道!

  • 饮水安全要保障:户外活动时,带上密封水壶,别直接喝溪流、山泉水等没处理过的天然水源。家里的饮用水,要煮沸或者用便携式净水设备,比如紫外线杀菌器。
  • 饮食卫生需规范:溪鱼、蛙类这些高风险食材,一定要彻底煮熟,别吃生的或半生的。蔬菜水果要用清洁水浸泡后再吃,防止被寄生虫卵污染。
  • 健康监测与及时就医:高发地区居民要是出现长期不明原因的头痛、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等症状,要主动告诉医生自己有没有喝过生水。儿童要定期体检,留意神经系统的异常表现,像突然视力下降、肢体无力等。
  • 公共卫生干预很重要:在寄生虫病流行区域,要加强水源净化设施建设,多开展寄生虫防治科普宣传。基层医疗机构也要加强寄生虫病诊疗培训,提高早期识别能力。 大家要把“不饮生水、不食生肉”记在心里,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并提供相关信息,保护好自己和家人健康。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