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存储建议

想远离健康风险?这几个冰箱存储建议请收好!

作者:张熙
2025-07-20 09:25:01阅读时长3分钟1085字
保健科感染冰箱存储食品安全大肠埃希菌感染性休克科学存储剩菜处理切开水果熟肉制品乳制品肉类解冻高危人群饮食史家庭规范食物保鲜健康习惯

近期,镇江一位65岁的老人老李经历了一场生死危机,只因食用了冰箱里存放多日的猪皮冻,这一事件为大家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

冰箱剩菜引发危机,老人生命垂危!

老李的妻子在旅游前特意准备了些饭菜放在冰箱里,其中就有一盘猪皮冻。然而这盘猪皮冻反复进出冰箱,好几天都没吃完。老李再次食用后不久,就出现了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体温还一度飙到39.8℃。家人急忙将他送医,可病情仍不断恶化。最终,老李被诊断为肠源性感染、感染性休克,收治入重症医学科(ICU)抢救。经过九个日夜的努力,老李才脱离了生命危险。原来,是冰箱存储不当,导致猪皮冻滋生了大肠埃希菌,引发了严重感染。

五大高危因素,你家冰箱中了几个?

冰箱看似能保鲜食物,可如果存储不当,就会变成“细菌培养箱”。下面这五大冰箱存储高危因素,一定要警惕:

  • 剩菜剩饭:在室温下放置过久,细菌大量滋生,而且反复加热会破坏营养,积累亚硝酸盐。像老李吃的猪皮冻,反复冷藏,风险就更高了。
  • 切开水果:刀具和案板容易污染水果,加上水果糖分高、汁水多,简直是细菌的“温床”。
  • 熟肉制品:加工和售卖环节可能受污染,蛋白质丰富的它们,很容易成为细菌的“栖息地”。
  • 乳制品:营养丰富,开封后接触空气,细菌繁殖速度加快。
  • 解冻复冻肉类:解冻过程给了细菌繁殖的机会,复冻也无法杀死已产生的细菌,还会破坏肉质。

小小细菌,大大危害!

大肠埃希菌主要通过食物传播,进入人体后会产生毒素,引发肠道炎症、腹泻、发烧,严重时会导致脓毒性休克。细菌毒素进入血液后,会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导致器官供血不足、血压骤降,这就是感染性休克。数据显示,未及时治疗的脓毒症死亡率可达30 - 50%,可见其危害之大。

科学存储,让食物更安全!

针对这些高危因素,有以下科学的存储和处理方法:

  • 剩菜:遵循“2小时冷藏原则”,密封后24小时内食用,加热时中心温度要达70℃以上。
  • 切开水果:切前消毒刀具和案板,冷藏不超24小时,食用前切除表层。
  • 熟肉制品:购买正规产品,冷藏后彻底加热,尽量不隔夜。
  • 乳制品:开封后按说明冷藏,24 - 48小时内吃完,留意变质迹象。
  • 肉类解冻:优先冷藏解冻或密封冷水浸泡,解冻后立即烹饪,不要复冻。同时,要定期清理冰箱,分区存放生熟食,用温度计确保冷藏温度在4℃以下。

养成好习惯,远离健康风险!

为了保障健康,大家要建立长期的健康习惯:

  • 升级认知:别以为冰箱能“永葆食物青春”,低温只是延缓细菌繁殖,不是阻止。
  • 制定家庭规范:实行剩菜“先进先出”原则,给冷藏食品贴上食用倒计时标签。
  • 高危人群防护: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尽量不吃隔夜高蛋白食物,选择新鲜食材。
  • 应急处理:一旦出现腹泻、高烧等症状,马上就医,并告知医生饮食史。在夏季高温时,食物变质更快,要缩短食物在室温的暴露时间,还可以用便携冷藏设备携带外出餐食。 老李的经历给大家提了个醒,日常饮食中潜藏着很多风险。大家要从规范存储细节做起,将食品安全意识融入生活,用简单措施守护健康。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