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宣布“十五五”时期要把人均预期寿命目标提升至80岁左右,这一消息引起广泛关注。其实,这是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延续与深化。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9岁,为接下来冲击80岁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表示,这一目标体现了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显著成就,像建成全球最大医疗服务体系、强化慢性病防控以及医保改革覆盖创新药等。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马丁·泰勒也指出,中国在基层医疗和全民健康覆盖方面的经验有全球示范意义。
政策如何推进健康治理现代化?
国家通过四方面改革来推进健康治理现代化。首先是强化公共卫生服务,持续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重点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如今,人们生活方式改变,慢性病发病率上升,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能让更多人健康生活。其次,优化医疗服务体系,县域医共体覆盖率超90%,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比如一些原本在大城市才能享受到的医疗服务,现在基层居民也有机会获得,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大大提升。第三,完善健康保障体系,个人卫生支出占比持续下降,医保改革加速创新药纳入保障。像一些肿瘤免疫治疗药物被纳入报销范围,患者经济负担减轻。最后,发展健康产业,2024年规模突破12万亿元,智慧医疗和远程诊疗覆盖数亿家庭。这不仅带动了就业与技术升级,还让偏远地区居民也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政策落地对个人生活有啥影响?
政策落地直接惠及民众健康与生活质量。“两处方一提示”健康管理服务、家庭医生签约覆盖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让慢性病管理更精准。例如,有高血压患者通过家庭医生定期随访和健康指导,血压控制得更好。体重管理行动和心理健康促进计划融入日常,帮助公众预防疾病。医保改革降低个人负担,让患者能用上更多创新药。基层推广的健康管理举措和智慧医疗平台,让偏远地区居民也能享受优质服务。未来五年,“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将推动食品安全、环境治理和全民健身设施普及,形成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支持体系。
区域实践经验与未来展望如何?
目前,北京、上海等8省份已实现人均预期寿命超80岁。上海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强化慢性病管理,海南依托自贸港政策引入国际医疗资源。未来五年,国家将缩小区域健康差距,重点推进中西部基层医疗能力提升,同时扩大数字健康服务覆盖范围。专家预测,随着环境治理和健康生活方式普及,人均预期寿命目标有望超额达成。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中国进一步加强预防医学投入,为全球健康治理提供更丰富案例。 人均预期寿命目标的提升不只是数字增长,更是全民健康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的综合体现。政策的持续推进将让公众在医疗、保障、环境等多领域感受到实际改善,“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化将推动社会整体福祉提升。个人可以积极参与健康管理、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共同实现更长寿、更健康的生活目标,这一进程彰显了国家对人民健康的重视,也为全球健康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与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