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调皮搞怪可能是抽动症,家长浑然不知

国内资讯 / 疾病科普责任编辑:王雅慧2024-11-28 11:02:24 - 阅读时长3分钟 - 1432字
抽动症是一种儿童多发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表现为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需家长关注并及时就医。
抽动症神经精神障碍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家庭氛围教育方式
孩子调皮搞怪可能是抽动症,家长浑然不知

有这样一种儿科疾病,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最为多发,却被很多家长忽视,耽误病情。因为它的症状常常会被误以为是小孩子不听话、恶作剧,这种病就是抽动症。

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全称为抽动障碍,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通常具有波动性,时轻时重,可在短时间内自行缓解,也可能会因为情绪紧张、焦虑、疲劳、兴奋、受到批评、感染等因素诱发或加重,而在注意力集中、放松、睡眠时往往会减轻甚至消失。

抽动症的临床表现

运动性抽动

这是较为常见的一类表现,往往是突发、快速、无目的、刻板、重复性的肌肉运动。

  • 简单的运动性抽动有频繁眨眼、皱眉、歪嘴、耸鼻、撅嘴、做鬼脸、点头、耸肩等单个部位的动作;
  • 复杂的运动性抽动则可能涉及多个肌群,像做出一些模仿他人动作(模仿性抽动)、做出一些无意义的手势(如搓手、捻指等),甚至是秽亵动作(如触摸自己的隐私部位等,多见于较为严重的情况且常伴有其他精神行为问题)。

发声性抽动

同样具备突发、快速、无节律等特点。

  • 简单发声性抽动表现为清嗓子、咳嗽、犬吠声、吸气声等;
  • 复杂发声性抽动可出现重复刻板的语句,包括骂人、说脏话等言语内容(这就是常说的秽语症,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或者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模仿言语)、自己反复说一些无意义的词语或短语等。

抽动症的发病因素

遗传因素

多项研究表明,抽动症具有较高的遗传度,有抽动症家族史的儿童,患该病的风险相对更高。

神经生物学因素

主要涉及大脑内神经递质系统的异常,影响了大脑对运动和发声等行为的调控。同时,大脑的一些特定脑区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常,也被认为参与到了抽动症的发病过程中,这些脑区之间的神经连接和信息传递出现紊乱,使得正常的运动和发声控制机制被打破。

心理因素

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压力过大、情绪不稳定等心理状态下的儿童更容易出现抽动症状加重的情况,比如一些孩子面临学业压力、家庭环境不良(父母争吵频繁、管教过严等),都可能诱发或使得已有的抽动表现变得更为明显。

此外,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如长时间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用眼过度等,也可能与抽动症的发生或加重存在关联。

孩子确诊抽动症,家长应该如何做

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保持家庭环境的和谐、稳定与温馨,可以一起进行一些有趣的家庭活动,像看温馨的电影、做亲子游戏等,减少家庭中争吵、冲突等容易让孩子产生紧张、焦虑情绪的情况。

调整教育方式

避免对孩子过于严格、苛求,不要给孩子设定过高、难以达到的目标,防止孩子因承受过大的学业或生活压力而加重抽动症状,可以用温和、鼓励的话语引导孩子放松或者转移注意力。

协助规律生活作息

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时间表,保证充足而高质量的睡眠,每天尽量固定上床睡觉和起床的时间,因为良好的睡眠有助于稳定神经系统的功能,对减轻抽动症状有积极作用。

鼓励社交活动

支持孩子正常的社交活动,鼓励他们与同龄人交往互动,不要因为担心孩子的抽动症状被别人嘲笑而限制其外出或参与集体活动。可以提前和孩子一起设想可能遇到的情况以及应对方法,让孩子有心理准备。

配合治疗方案

严格按照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帮助孩子进行治疗,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等,都要督促孩子按时服药(如果有开药的话),并且留意药物的疗效以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时反馈给医生,便于调整用药。

总之,多了解抽动症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异样,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其他人,都应该多关注身边的孩子,如果发现类似症状,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