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已证实,成瘾是一种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慢性脑部疾病。尽管如此,社会上仍普遍存在一种观点,认为成瘾源于意志薄弱或道德缺陷。我们主张应以看待糖尿病、高血压和癌症等其他慢性疾病的方式来对待成瘾。如果这一观点成立,为何这些疾病不像成瘾那样被视作耻辱和羞愧的根源?
事实上,成瘾的机制更为复杂。这种疾病不仅损害身体健康,更会严重摧毁精神状态。"满足疾病需求"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对获取和消耗物质的过度专注,常引发欺骗与不负责任的行为,从而破坏人际关系、家庭责任及工作职责。人们容易将撒谎、欺骗、偷窃以及情绪爆发等不良行为归咎于个人,而非关注导致这些行为的疾病本质。成瘾者通常对自身行为深感羞愧,而来自家人、朋友和社会的排斥只会加剧其羞耻感与自我责备。
当被误认为的品格缺陷与疾病特征混淆时,人们难以对成瘾者产生同理心。这种现象表现为一种普遍社会态度:给患者贴上负面标签,并拒绝向"不值得帮助的坏人"提供援助。加之社会普遍认为成瘾源于意志薄弱、缺乏自制力和判断失误。然而,抛开迷思,科学证据表明成瘾存在明确的遗传倾向,同时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尤其是童年早期经历。
作为一名长期康复者,我深刻理解遗传与环境对成瘾的影响。我的核心家庭及扩展家族中存在大量酗酒和吸毒者,许多成员因物质滥用和成瘾问题遭受医疗、法律及实际生活方面的严重后果。正因这样的家族背景,我常说我是"自然而然"地患上成瘾的。
在早期康复阶段,通过自我反思实践,我开始探索童年遭遇的负面经历。这些探索让我掌握了创伤、心理韧性等专业概念。当我使用不良童年经历(ACEs)量表进行自我评估时,高分结果明确揭示了其与成瘾的直接关联。此外,我了解到创伤对大脑化学的影响机制与物质作用相似,且创伤会诱发精神疾病,患者常表现出抑郁和焦虑症状,进而通过酒精及其他药物进行自我用药。
通过工作实践,我已与数千名成瘾康复者建立联系。倾听他们的故事时,我总能发现创伤经历与精神疾病症状相互加剧的共同模式。在处理创伤问题时,我们已学会从质问"你有什么问题"转向关切询问"你经历了什么"。为何我们不能对成瘾采取同样方法?任何不充分的做法都将延续责备、羞辱和惩罚的恶性循环,这既导致社会孤立,又加剧患者的自我否定。
若我们真正致力于促进康复并帮助人们恢复健康,就必须彻底转变对物质使用和成瘾的认知方式。认识到成瘾并非任何人的过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第一步。
汤姆·希尔是白宫国家药物控制政策办公室(ONDCP)高级政策顾问。
希尔曾担任国家心理健康福祉委员会实践改进副总裁。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