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医大健康、聚焦版块、国际 AI 与健康医疗、干细胞与抗衰老、硒与微生态、前沿领域、未来健康
千足虫化学物质或可解锁战胜脑部疾病的秘密 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最新研究表明,一种名为Andrognathus corticarius的森林千足虫分泌的新型萜类生物碱展现出治疗疼痛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巨大潜力。这些化合物通过与大脑中的Sigma-1受体特异性结合,为开发治疗慢性疼痛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创新药物提供了新思路。研究团队发现了前所未有的andrognathines和andrognathanols两类化学结构,尽管合成难度极大,但这一发现彰显了自然界中不起眼物种可能蕴含的重大医学价值,再次证明自然化合物是药物研发的重要源泉。 美国 AOL 2025-09-25 亚叶酸钙:特朗普和小罗伯特·肯尼迪声称可治疗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药物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亚叶酸钙用于治疗自闭症儿童中的脑叶酸缺乏症,但澳大利亚专家警告现有研究证据极为薄弱且存在样本量小、结果不一致等问题,强调该药物仅适用于特定亚群且需严格医疗监督,自闭症作为神经发育差异应侧重包容性支持而非简单"治愈",避免加重社会污名化,同时指出孕妇限制扑热息痛使用等政策缺乏科学依据,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公众恐慌。 美国 ABC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on MSN 2025-09-24 医生称哪些止痛药在孕期真正安全?新泰诺自闭症报告引发讨论 在特朗普声称泰诺可能增加胎儿自闭症风险后,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紧急澄清该声明“高度不安且危险”,强调发热等未处理症状对母婴风险远超理论药物风险;本文详析孕期止痛药安全选项,指出对乙酰氨基酚仍是首选药物,推荐单次剂量1-2片常规装(4-6小时一次),日上限3000毫克,而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在孕期全程禁用,阿片类仅限手术后短期使用,同时建议优先采用热敷、按摩等非药物方案,所有用药必须经医生评估个体风险。 美国 New York Post 2025-09-24 了解亚叶酸:一种被重新定位为自闭症治疗药物的老药 本文深入解析亚叶酸(leucovorin)这一已有数十年历史的药物如何被重新定位为自闭症治疗手段,详细阐述了其作为叶酸合成形式的传统用途(用于缓解化疗毒性)、近年研究发现其对部分存在脑叶酸缺乏症的自闭症相关神经疾病患者可能有效,但专家意见存在显著分歧:Frye博士等研究者认为该药物能改善自闭症儿童的核心生物缺陷和功能,而Halladay等专家则警告证据不足、儿童安全性数据缺乏、可能引发多动等副作用,并担忧过度推广会分散有限资源至未经充分验证的疗法,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计划仅批准其用于脑叶酸缺乏症而非自闭症本身,凸显自闭症治疗的复杂性与个体化需求,同时提醒公众警惕将科学问题过度简化的风险。 美国 Time 2025-09-24 2025年药物发现领域综述文章概览 国际知名期刊《自然综述:药物发现》近日公布了2025年计划发表的20篇重要综述文章,内容涵盖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疗新策略、RNA修饰系统作为治疗靶点、微系统技术加速免疫疗法开发、癌症合成致死性机制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突破、RNA化学与治疗学进展、CRISPR基因编辑治疗遗传性血液病、Hippo信号通路靶向治疗、肿瘤代谢与免疫疗法调控、固有无序蛋白药物发现、肠道微生物组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作用、中性粒细胞靶向癌症治疗、GLP-1疗法在糖尿病与肥胖症中的应用、芳香烃受体免疫调节机制、神经退行性疾病生物标志物应用、计算药物重定位方法、多器官纤维化药物研发、肿瘤无关性激酶抑制剂、NRF2转录因子三十年研究以及G蛋白偶联受体药物创新等多个前沿领域,全面系统地梳理了生物医药研发的最新突破、挑战与未来方向,为全球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提供了权威的学术参考与实践指导。 英国 unknown 2025-09-23
干细胞与抗衰老
自噬可保护造血干细胞免受衰老影响
一项2023年9月发表的关键研究揭示自噬在对抗造血干细胞衰老中的核心保护作用,发现骨髓微环境中慢性炎症通过Socs3介导的信号损伤导致葡萄糖代谢障碍,进而引发干细胞功能失调;研究证实自噬激活能作为适应性生存机制维持干细胞静息状态,而通过短期禁食与再喂养可有效诱导自噬,显著恢复老年造血干细胞的糖酵解通量和再生能力,这一突破为靶向开发延缓衰老及改善老年血液与免疫系统功能的创新疗法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具有重大临床转化潜力。
干细胞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促进关节健康与抗衰老的再生途径
本文深入探讨了干细胞疗法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突破性应用,该疗法利用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软骨再生及抗炎作用,有效缓解关节疼痛和僵硬,促进组织修复并延缓细胞衰老;研究证实其能减轻系统性炎症负担、增强关节功能、降低骨质疏松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为传统治疗无效的患者提供了创新性长期解决方案,标志着再生医学在自身免疫疾病管理和抗衰老策略中的重大进展,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和应用前景。
干细胞"记忆"可提升胰岛素水平
特拉维夫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从成体胰腺β细胞衍生的诱导多能干细胞保留了独特的"记忆"特性,使其在生成胰岛素产生细胞方面显著优于胚胎干细胞;这一突破性发现有望为全球数百万1型糖尿病患者提供新型细胞替代疗法,避免器官移植面临的供体短缺和漫长等待问题,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细胞干细胞》期刊上,标志着糖尿病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为未来开发无需移植的创新疗法铺平道路。
温茨维尔女孩筹集足够资金负担干细胞治疗
美国密苏里州温茨维尔的12岁女孩埃拉·沙夫吕策尔因早产导致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长期面临行动障碍;通过社区发起的粉色柠檬水摊、洗车义卖等集体筹款活动,她成功筹集足够资金前往杜克大学接受干细胞治疗,该治疗有望显著增强其行走能力;当地企业如乡村俱乐部洗车行和G.O.A.T.理发屋积极参与,展现了社区团结精神;埃拉将于10月12日启程治疗,家人仍在为后续物理治疗等医疗费用募捐,她的故事感动无数人,体现了健康希望与人间温情。
再生医学:深入解析益处、风险及未来应用
再生医学通过组织工程与细胞疗法修复受损人体组织器官,核心应用包括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炎、CAR-T细胞疗法抗癌及脊髓损伤修复;虽自体细胞可降低排斥风险,但仍面临肿瘤形成、免疫排斥及高昂成本等挑战;该领域正致力于规范术语区分成熟疗法与实验产品,推动生物材料优化与细胞操控技术发展,长期目标如按需培育功能性器官仍需突破细胞存活率与成本控制等瓶颈,当前研究聚焦于组织工程补片等渐进式临床应用。
蛋白质凝集体如何决定细胞命运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发现,细胞内形成的蛋白质凝集体(特别是P小体和Whi3凝集体)通过相互作用决定细胞命运,包括控制细胞衰老过程和停止分裂,以及影响老细胞对交配信号的反应。这些发现揭示了细胞如何通过"分子委员会"形式的凝集体网络来整合信息并做出关键决策,为未来开发针对癌症、细菌耐药性和干细胞衰老等问题的新型治疗方法提供了新思路,但相关药物研发仍需进一步研究。该研究首次阐明了两种特定凝集体的协同机制,解释了细胞如何评估内部状态并调整行为,对理解多种疾病中的细胞决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硒与微生态
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影响心理健康 为新疗法打开大门
南澳大利亚大学研究人员在《自然·心理健康》杂志发表综述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有力的科学证据证明肠道微生物组变化可直接影响大脑化学及精神健康状况。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能在动物模型中改变大脑化学、应激反应和行为,在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中观察到明显的肠道菌群紊乱,而益生菌、饮食干预和粪便微生物群移植的早期临床试验已显示出改善情绪和焦虑症状的潜力。全球近9.7亿人受精神健康障碍影响,其中多达三分之一患者对现有治疗无反应,基于微生物组的新型疗法可能提供更安全、低成本且文化适应性强的替代方案,有望彻底改变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策略,为全球心理健康护理带来革命性突破。
微塑料可能以类似癌症影响的方式损害肠道健康 研究表明
最新研究揭示微塑料会显著改变人类肠道菌群的代谢活动,导致酸度升高及短链脂肪酸等代谢物异常,这些变化模式与肠癌和抑郁症患者的菌群特征高度相似;实验显示聚苯乙烯等常见微塑料在人体日常暴露浓度下即可干扰细菌代谢,奥地利科研团队强调尽管健康影响尚需验证,但鉴于菌群对消化、免疫及心理健康的核心作用,减少微塑料暴露应成为必要预防措施,同时补充研究证实纳米塑料可穿透植物根部屏障进入农作物可食用部分,进一步扩大暴露风险。
营养专家建议秋季放弃的4种"健康"甜点:减少腹胀包括南瓜面包等
营养专家指出秋季常见的四种标榜"健康"的甜点——苹果派、加糖酸奶、南瓜面包和胡萝卜蛋糕——实则隐藏大量添加糖与饱和脂肪,易引发肠道问题如腹胀;专家强调这些商品常以水果或益生菌为营销噱头,但实际糖分远超健康标准,建议选择自制低糖替代品以维护肠道健康,避免炎症与体重增加风险。
压力如何摧毁你的肠道健康——埃默兰·梅耶博士深度解析
本文通过神经胃肠病学权威埃默兰·梅耶博士的深度访谈,系统阐释压力对肠道健康的多维度影响机制,揭示脑肠轴双向互作原理及微生物组关键作用,剖析慢性疼痛与肠易激综合征的神经生物学关联,并批判性讨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等流行诊断的医学争议,同时提供基于地中海饮食和行为疗法的科学干预方案,强调早期生活经历对肠道微生物编程的深远影响,为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指明整合医疗新方向。
健康部门警告常见胃酸反流药物恐增致命感染风险
健康部门发出紧急警示,指出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类胃酸反流药物(如奥美拉唑)可能显著提升艰难梭菌感染风险,此类感染可引发致命性并发症甚至死亡。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数据显示,2022-23年度处方量高达7300万张,但专家强调未经医嘱长期服用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导致腹泻、脓毒症及腹膜炎等严重后果;最新报告证实感染率一年内激增33%达十年峰值,凸显过度用药危机,同时明确建议非处方使用不得超过两周,症状未缓解需立即就医,以避免可预防的健康风险。
肠道健康热潮:为何纤维成为英国最新超级食物
本文深入探讨2025年纤维作为健康领域核心趋势的崛起背景,分析英国成年人膳食纤维摄入严重不足的现状(平均18克远低于推荐30克),揭示其导致消化问题、免疫力下降及心血管风险等健康隐患,援引《柳叶刀》研究证实纤维对降低慢性病风险的关键作用,并结合GLP-1药物兴起等社会因素,提供白面包替换全麦等七项实用高纤维饮食方案,强调科学依据支撑的日常健康改善路径,呼吁读者通过微小饮食调整提升整体活力与长期健康水平。
外泌体知识
外泌体疗法如何革新皮肤治疗
外泌体疗法作为再生医学的前沿突破,正在皮肤治疗领域引发革命性变革。本文系统阐述了干细胞外泌体的工作机制、临床应用证据及安全性优势,指出这种纳米级细胞外囊泡能通过传递蛋白质、脂质和遗传物质精确调控细胞行为,在面部年轻化、伤口愈合及脱发治疗中展现显著效果。相比传统干细胞移植,外泌体疗法具有无细胞特性、免疫排斥风险低等核心优势,但标准化生产、监管框架缺失及长期疗效数据不足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需要更多大规模临床试验和全球统一标准来推动其安全普及。
肥胖相关脂肪囊泡加速阿尔茨海默病中的淀粉样蛋白聚集
最新研究揭示肥胖个体产生的脂肪来源细胞外囊泡可通过其携带的特定脂质成分加速阿尔茨海默病中淀粉样蛋白的聚集过程,研究发现肥胖者脂肪组织释放的囊泡中溶血磷脂酰胆碱(LPC18:0)和鞘磷脂(SM16:0、SM18:0)含量异常增高,这些脂质在病理浓度下显著促进Aβ40和Aβ42肽的纤维化,而某些鞘磷脂在低浓度时反而抑制聚集,这一发现为肥胖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分子联系提供了实验证据,提示控制体重可能有助于降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对理解疾病机制和开发干预策略具有重要价值。
挖掘迈阿密外泌体疗法的愈合潜力
本文系统阐述了外泌体疗法在迈阿密的医疗应用前景,详细解析了外泌体作为天然纳米级细胞囊泡在细胞间通讯中的核心机制及其治疗价值。该疗法通过精准调控细胞功能、促进组织再生和抑制慢性炎症,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靶向治疗及伤口愈合等领域展现出革命性潜力。尽管面临分离纯化标准化、剂量优化和长期安全性评估等挑战,但外泌体疗法凭借其无创性和靶向性,正引领再生医学新方向,为阿尔茨海默病、关节炎及创伤性脑损伤等难治性疾病提供突破性解决方案,有望重塑未来个性化医疗格局。
这一生活方式因素已被证实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
最新研究揭示肥胖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进展存在关联。科学家发现肥胖人群体内的细胞外囊泡(一种细胞间信使)脂肪组成异常,这种变化可能促进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斑块形成——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病理特征。研究虽未证实肥胖直接导致该疾病,但揭示了潜在作用机制。专家指出,控制体重可能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建议通过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和保持大脑活跃(如社交互动与学习新技能)来预防认知衰退,同时强调需要更多研究来深入理解这一复杂关联。
连接线粒体与微生物群前沿:靶向细胞外囊泡2025会议探索医学变革路径
2025年10月15-16日,西班牙巴伦西亚将举办第二届靶向细胞外囊泡世界大会,由世界线粒体学会和国际微生物群学会联合主办。会议聚焦细胞外囊泡(EVs)作为线粒体生物学与微生物组研究的交叉点,深入探讨EVs如何作为细胞间通讯的核心信使,运输核酸、蛋白质及线粒体成分,影响免疫、代谢和衰老过程。专家强调,EVs形成的隐秘网络正在重写人体内部通讯认知,解锁其编码机制可能使EVs成为疾病早期检测的生物标志物和精准治疗的天然载体。会议涵盖线粒体-EVs交叉对话、微生物群衍生囊泡在系统健康中的作用以及临床转化应用等关键主题,旨在加速科学发现向临床实践的转化,为医学创新开辟全新路径。
线粒体与微生物群:靶向外泌体2025探索医学变革性通路
第二届靶向外泌体世界大会将于2025年10月15日至16日在西班牙瓦伦西亚举行,由世界线粒体学会和国际微生物群学会联合主办,聚焦线粒体生物学与微生物组研究通过外泌体的交叉领域。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信的核心信使,可运输核酸、蛋白质、脂质及线粒体成分,在疾病早期检测和精准治疗中展现巨大潜力。大会将深入探讨线粒体与外泌体的相互作用机制、微生物群衍生外泌体在肠-脑轴及免疫调节中的作用,以及工程化外泌体治疗的临床转化挑战,多位权威专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推动医学领域突破性进展,为人类健康开辟全新路径。
健康研究
弗洛伦斯·韦尔奇首度详述宫外孕生死经历
39岁的英国歌手弗洛伦斯·韦尔奇向《卫报》披露2023年37岁生日前夕遭遇的致命宫外孕危机,她在失血近一罐可乐量的危急状态下仍完成演出,随后输卵管破裂接受紧急手术切除,术后经历情感崩溃与嚎啕宣泄,仅十天后重返舞台,并将这段生死体验融入10月31日发行的新专辑《Everybody Scream》创作中,以音乐作为穿越创伤迷雾的指引。
枫糖浆与蜂蜜:哪种甜味剂在营养、愈合和血糖控制方面更胜一筹
本文系统比较了枫糖浆与蜂蜜的营养价值、健康功效及对血糖的影响差异,揭示枫糖浆富含钙钾镁等矿物质,可能改善消化功能并具有抗炎特性;蜂蜜则含更多维生素,具备抗菌止咳功效且有助于伤口愈合。研究表明两者升高血糖的速度均慢于精制糖,对糖尿病管理有一定益处,但具体效果需更多人体研究验证。文章还详细阐述了烹饪应用技巧、选购标准及与其他天然甜味剂的对比,为消费者提供基于科学证据的健康饮食选择参考,强调了根据个人健康需求和饮食偏好合理选用天然甜味剂的重要性。
科学家发现肠道-大脑互动与心理健康的意外联系
丹麦奥胡斯大学研究人员在《自然·心理健康》期刊发表突破性研究,首次科学证实胃部与大脑之间的电活动同步程度与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关联。研究发现,胃脑耦合更强的个体往往表现出更高的焦虑、抑郁、压力和疲劳症状,而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生活满意度高的个体则显示较弱的耦合。这项涉及243名参与者的横断面研究采用胃电图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系统揭示了"胃里有蝴蝶"等日常表达背后的生理机制,表明增强的胃脑通信可能是一种反映心理压力的内部警报系统而非和谐状态。该成果不仅深化了对肠脑互动机制的理解,还为未来开发针对脑体连接障碍的新型心理治疗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后续将通过病例对照研究、纵向追踪和干预测试进一步验证其临床应用潜力。
饮食障碍单元被曝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工作人员值班时睡觉
英国约克施恩诊所饮食障碍治疗单元被多名患者和员工实名举报存在系统性安全漏洞,包括工作人员在监控高风险患者时睡觉、对自残行为视而不见、提供含异物的不卫生食物及使用"你不够瘦"等触发性语言,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尽管英国医疗质量委员会此前评级为"良好",但九名前患者证实监管失效,该单元因 referrals 不足于2025年8月27日关闭,后续调查显示同一建筑内痴呆症单元也因安全问题暂停接收新患者,引发对私立医疗机构监管体系的深度质疑,凸显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培训不足与资源短缺的严峻现实。
泰诺会导致自闭症吗?研究结果怎么说
本文系统梳理了对乙酰氨基酚(泰诺主要成分)与自闭症关联的研究证据,指出联邦卫生官员虽警告潜在风险但缺乏因果证明,多项研究显示证据混杂且存在方法学局限;强调该药物是孕期唯一安全的退热止痛选择,未治疗的发热和疼痛可能引发母婴严重健康风险甚至死亡;专家建议仅在必要时使用最低有效剂量,避免用于轻微不适,并呼吁加强高质量前瞻性研究以澄清神经发育影响,同时提醒公众勿将自闭症归因单一因素而强化病耻感。
科学家发现肠道-大脑交互与心理健康的意外关联
丹麦奥胡斯大学研究团队在《自然·心理健康》期刊发表突破性成果,证实胃部与大脑的电活动同步模式能精准反映个体心理健康状况。实验通过243名参与者的胃电图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数据发现,胃脑耦合强度与焦虑、抑郁、压力及疲劳症状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呈负相关。该研究首次揭示身体内部信号作为心理健康的生物指标机制,推翻"身体大脑协调即有益"的传统认知,指出过度同步实为心理压力的预警信号,为开发靶向干预疗法提供了全新科学依据,有望革新心理健康评估与治疗体系。
AI与医疗健康
能够应对劣质模型的框架:人类与AI协作用于临床试验
本研究探讨了人工智能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框架,特别关注在AI模型表现不佳情况下的可靠性。研究比较了两种AI框架与纯人工评估在医学图像疾病评估中的表现,通过在脊柱X光图像上进行的两个随机对照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将AI作为支持性读者(AI-SR)的方法最为适合临床试验,它在各种模型类型下均能满足成本、准确性、稳健性和泛化能力的要求,即使使用劣质模型也能提供可靠的疾病估计并保留治疗效果结论,为AI在临床试验中的安全应用提供了重要指导。
微软携手哈佛强化Copilot健康AI能力
微软与哈佛医学院达成战略合作,将权威健康内容整合至Copilot人工智能助手,旨在显著提升医疗健康建议的可信度并减少对OpenAI技术的依赖。该更新计划于本月内推出,通过引入哈佛健康出版的专业资源库,力求在糖尿病管理等复杂疾病决策中提供精准可靠的医疗信息,直接应对生成式AI在医疗诊断中高达20%不恰当回答的行业痛点。此举是微软构建自主AI生态的关键战略步骤,虽在心理健康等敏感领域面临实施挑战,但有望在竞争激烈的医疗AI赛道建立差异化优势,推动Copilot从通用聊天机器人转型为具备临床实用价值的健康工具,同时解决算法诊断与人类专家15.8%准确率差距的核心难题。
人工智能在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应用:AI如何助力健康状况检测
本文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在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中的实际应用案例,重点阐述了AI算法FIND-AF如何通过分析电子健康记录早期检测心房颤动等心脏疾病,以及AI在影像诊断、肾脏功能评估等领域的突破性应用。文章通过约克郡影像协作组织、谢菲尔德大学等实例,展示了AI技术如何使诊断效率提升六倍并帮助识别40万例胸部X光中的可疑病例,同时分析了AI减少医疗错误、降低死亡率的优势,以及数据依赖性、隐私保护等挑战,还呈现了54%公众和76%医护人员支持AI用于患者护理的调查结果,强调了"人机协同"模式对医疗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意义。
新型抗生素靶向炎症性肠病 人工智能在科学家证实前已预测其作用机制
麦克马斯特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成功研发新型窄谱抗生素enterololin,专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该药物精准靶向肠杆菌科细菌(包括大肠杆菌)而不破坏肠道有益菌群,显著降低耐药菌定植风险;更突破性的是,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模型DiffDock在100秒内准确预测药物作用机制(攻击LolCDE蛋白复合物),经实验证实将传统需两年耗资200万美元的作用机制研究缩短至六个月仅6万美元,大幅加速药物开发进程,目前该药物已由Stoked Bio公司推进人体化优化,早期对克雷伯菌等耐药菌测试效果显著,有望三年内进入人体试验阶段,为全球数百万炎症性肠病患者提供缓解症状的新疗法,切实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医疗实践中人工智能幻觉的隐性风险
本文由西班牙全科医生与独立研究者联名致信,深刻剖析大语言模型在医疗诊断中的"幻觉"风险——相较于法律领域易识别的虚构案例,医疗幻觉如临床指南误置、错误剂量或杜撰副作用更难被忙碌医生即时察觉,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误诊;作者通过真实案例指出,此类系统生成看似合理却存在事实偏差的内容时,其"逼真性"反而降低警惕性,呼吁在追求AI提升效率的同时必须建立严格验证机制,坚守"首先,不伤害"的医学伦理原则,分阶段谨慎整合AI工具并强化专业监督,避免技术部署速度超越安全防护建设。
人工智能已在塑造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 约克郡可引领方向 - 理查德·斯塔布斯
本文由健康创新约克郡-亨伯首席执行官理查德·斯塔布斯撰写,深入阐述人工智能已实际应用于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疾病诊断、临床支持和患者赋能环节;重点分析约克郡凭借利兹成为药品和医疗产品监管局数字中心、政府健康使命政策园区等优势,在AI医疗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并通过赫尔珍·毕晓普综合护理中心的语音技术试点及西约克郡癌症早期检测工具等实例,论证人工智能如何助力解决医疗需求增长、成本上升和健康不平等等挑战;同时强调技术成功依赖高质量数据、严格监管和医患信任,需平衡数字化转型与人文关怀,确保从模拟转向数字、医院转向社区、疾病治疗转向预防的三大转变中惠及全民,最终实现患者预后改善、医护人员压力缓解及服务可及性提升的可持续医疗创新路径。
心脑血管
2025年世界心脏日:了解历史、意义与主题
作为全球心血管健康核心倡议,世界心脏日自2000年创立以来持续推动公众认知,2025年主题"不要错过每一次心跳"聚焦早期预警信号与及时干预,文章详述其历史沿革——由世界心脏联盟前主席Antoni Baie de Luna发起、世界卫生组织支持,2012年将日期固定为9月29日后,全球90余国通过健康筛查和社区活动共同应对心血管疾病每年导致的1000万死亡(占全球死亡31%),强调戒烟限酒、定期体检及健康生活方式对预防心梗、中风等主要心血管并发症的关键作用,彰显政府与民间组织协作在普及心脏健康知识中的战略价值。
你的“心脏年龄”是多少?NHS呼吁英国人检查以评估心脏病和中风风险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推出简易在线心脏年龄计算器,帮助30至95岁无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民众评估健康风险。该工具通过血压、胆固醇等健康数据对比实际年龄与心脏年龄,提示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隐患。数据显示2022年英格兰心血管疾病导致3.9万余人早逝,创14年新高,主因包括未检测的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及超重问题。NHS强调戒烟、改善饮食等生活方式可有效降低风险,呼吁民众及时使用工具自查并咨询全科医生。
独家:多达15万澳大利亚人不知自己患有这种心脏病 泰根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独家披露澳大利亚心房颤动(AF)的严峻现状,指出约50万患者中高达15万人未获诊断,此类隐匿性心脏病可能导致中风等致命并发症。通过泰根的真实案例,详细描述AF引发的夜间心悸、胸腔震颤等症状及诊断过程,专家卡伦·菲利普斯博士强调可穿戴设备正助力早期发现,但治疗资源不足已使澳大利亚年耗14亿澳元。文章呼吁公众无论年龄或体能状况,均需重视家族病史、健康生活方式及45岁起定期心脏检查,以降低AF引发的心力衰竭、中风及痴呆风险,泰根的经历警示人们健康应优先于职业追求。
悼念40多岁因心力衰竭去世的唐郡女子
北爱尔兰唐郡女子乔安妮·麦肯纳在29岁多伦多度假时突发心脏骤停,经酒店保安紧急施救并植入除颤器后幸存,但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尽管多年接受药物和消融治疗,她仍于46岁死于心力衰竭。其姐姐莎伦与凯西在2024年世界心脏日前公开分享这段经历,揭示心脏病对年轻健康人群的隐性威胁及四期心力衰竭的残酷现实,强调早期筛查与公众意识的重要性;家人通过贝尔法斯特马拉松活动为英国心脏基金会筹得4500余英镑,呼吁社会关注心脏健康,避免类似悲剧重演,传递"心脏病不分年龄"的警示信息。
世界心脏日:阿联酋"隐形杀手"受害者比西方国家年轻15岁
阿联酋心脏病年轻化趋势令人震惊,患者平均年龄较西方国家早15年,45岁以下心肌梗死患者占比近半。工作压力、不良饮食、久坐生活方式及家族史是主要诱因,心血管疾病占阿联酋死亡总数的34%。2024年麦德卡医院数据显示,心脏科门诊中45岁以下患者超84%,中东及南亚地区首次心脏病发作年龄已下降5-10年。同时,人工智能驱动的血液检测技术可95%准确预测冠状动脉疾病,通过非侵入性方式实现早期干预,为改变心脏病预防策略提供新途径,专家呼吁公众重视生活方式调整以降低风险。
2025年世界心脏日:女性常忽视的独特心脏病发作症状
2025年世界心脏日特别提醒女性警惕常被忽略的心脏病发作独特症状,包括颈部、下颌、肩部或上背部疼痛、呼吸急促、单侧或双侧手臂不适、恶心呕吐、冷汗、头晕头昏、异常疲劳以及烧心感,这些症状往往不如男性典型胸痛明显而易被误判为轻微问题;文章详细阐述了女性特有的心血管风险因素,如吸烟危害更大、缺乏运动显著增险、情绪压力与抑郁影响更深、糖尿病易引发隐匿性心脏病、更年期后激素变化增加血管疾病风险、妊娠并发症带来长期隐患,以及自身免疫疾病和家族史的特殊威胁,并强调通过每日30分钟适度运动起步、逐步增加活动量结合力量训练、重视身体信号及定期体检等健康生活方式可有效预防,呼吁女性及早干预以避免严重后果。
认知障碍
使用可解释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方法区分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障碍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混合深度学习集成框架,利用结构磁共振成像对阿尔茨海默病进行分类。该方法将灰质和白质切片作为输入,通过三个预训练卷积神经网络(ResNet50、NASNet和MobileNet)进行端到端微调,并结合堆叠集成学习策略与元学习器优化模型组合。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影像倡议数据集上的评估表明,该方法在阿尔茨海默病与轻度认知障碍区分上达到99.21%的准确率,在轻度认知障碍与正常对照区分上达到91.02%的准确率,显著优于传统迁移学习和基础集成方法。此外,通过梯度加权类激活映射技术增强了模型可解释性,生成热力图突出显示灰质和白质切片中的关键区域,揭示影响模型决策的结构生物标志物,为神经退行性疾病诊断提供了稳健且可扩展的临床决策支持工具。
研究人员详述可预防认知衰退的生活习惯
美国研究人员指出,目前约720万美国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预计2060年将增至1380万,强调45%的痴呆风险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降低。研究证实高强度生活方式干预(如地中海饮食、规律运动、戒烟及社交活动)能显著改善高风险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尤其在规划、注意力和问题解决方面,这不仅可减轻医疗负担,还能避免新型药物带来的食欲减退、恶心等副作用,建议将生活方式策略作为预防认知衰退的核心手段。
阿斯巴甜等人工甜味剂或加速大脑衰老
巴西圣保罗大学团队追踪近1.3万名52岁左右成年人近十年发现,高剂量摄入阿斯巴甜等六种常见人工甜味剂与认知能力加速衰退存在显著关联,高摄入组认知衰退速度比低摄入组快62%,相当于在八年中额外老化1.6年,且该效应在60岁以下人群和糖尿病患者中尤为明显,研究虽未证实因果关系但引发对人工甜味剂长期安全性的深度反思。
研究人员发现两种新的痴呆症风险因素 具体内容如下
研究人员在《柳叶刀》杂志发表的最新报告中确认了两种可改变的痴呆症新风险因素:40岁后的高胆固醇和未治疗的视力损失。结合2020年确定的12个风险因素(包括缺乏运动、吸烟、空气污染等),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全球49%的痴呆病例。耶鲁医学院的阿曼·费沙里-扎德博士指出,视力损失会减少促进大脑的活动,而高胆固醇可引发脑血管硬化,长期导致神经元损伤;专家强调通过初级保健医生早期管理这些风险因素,从中年开始干预,可预防高达40%的痴呆病例,且任何年龄采取健康生活方式改变都为时未晚,因为大脑具有高度可塑性。
布鲁斯·威利斯前额颞叶痴呆症的首个症状令妻子艾玛·海明·威利斯震惊
好莱坞影星布鲁斯·威利斯被诊断患有前额颞叶痴呆症(FTD)及原发性进行性失语症(PPA),其妻子艾玛·海明·威利斯透露,丈夫童年曾有的口吃症状复发成为首个警示信号,令她深感震惊。她详细描述了布鲁斯语言能力退化、性格变化等过程,并分享了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专家指导下确诊的经历,强调中年时期出现的性格剧变可能是脑部疾病的征兆。目前艾玛已为布鲁斯安排专业照护,搬入单层住宅以应对渐进性健康挑战,这一决定被她称为"迄今最艰难的选择",凸显了神经退行性疾病对患者家庭的深远影响。
研究发现6种人工甜eners可能加速认知衰退
最新神经学研究基于12000多名成年人数据揭示阿斯巴甜、糖精、木糖醇、赤藓糖醇、山梨糖醇和安赛蜜六种常见人工甜味剂与认知衰退存在显著关联,高摄入者衰退速度加快62%相当于大脑额外老化1.6年,该现象在60岁以下人群和糖尿病患者中更为突出,研究指出炎症和肠道微生物组紊乱可能是潜在机制但未证实因果关系,专家建议消费者仔细阅读食品成分标签避免隐性糖替代品,糖尿病患者需咨询医生并适度控制摄入,长期健康策略应减少加工食品中的甜味剂依赖转向全食物饮食以应对美国日益上升的痴呆症和阿尔茨海默病风险。
创新药物
GLP-1药物对糖尿病狼疮患者的益处
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大型医疗数据库分析显示,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相比DPP-4抑制剂可显著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23%、静脉血栓栓塞风险51%、肾病进展风险23%及全因死亡风险74%;该研究特别证实此类药物对合并狼疮性肾炎的患者同样具有心肾保护作用,为GLP-1受体激动剂在狼疮患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提供了重要证据,但需进一步验证其在该人群中的安全性。
医生揭示GLP-1类药物最常见副作用及管理方法
本文详细阐述了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如司美格鲁肽Ozempic、Wegovy和替尔泊肽Zepbound)的常见副作用,包括胃肠道问题如恶心呕吐、脱水与营养缺乏、严重不良反应如胰腺炎和胆囊疾病,以及牙科问题如牙龈疾病和龋齿;医生强调用药者应密切关注身体信号,及时向医生反馈症状,并提出了多补充水分、保证蛋白质摄入、睡前避免进食等具体管理策略,同时指出由于缺乏长期研究数据,部分风险如癌症关联或代谢反弹仍不明确,提醒公众需严格遵循用药指南、权衡风险收益,避免非适应症人群滥用此类强效药物。
专家发出警告:流行脱发药物与自杀风险存在关联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最新研究综述揭示,广泛用于治疗脱发的药物非那雄胺可能存在严重精神健康隐患,其引发的抑郁和自杀风险被监管机构与药企忽视长达二十余年。基于全球八项大规模研究数据,该药物在各国医疗系统中均显示出显著的情绪障碍关联性,研究估计数十万使用者可能因此罹患抑郁症,数百人或因此自杀。报告严厉批评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默克公司未能及时启动安全调查,并呼吁立即暂停该药的美容用途、强化药物上市后监测体系,以避免更多类似悲剧发生,该研究已发表于《临床精神病学杂志》。
新药为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症展现潜在希望
在针对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症的探索性II期CALLIPER试验中,研究性药物维多福鲁迪姆钙虽未达到脑容量变化的主要终点,但在残疾进展相关指标中展现出一致的积极趋势,其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特征支持推进至III期研究;该药物作为二氢乳清酸脱氢酶(DHODH)抑制剂和核受体相关蛋白1(Nurr1)激活剂,可能通过新型神经保护机制为治疗提供新方向,目前正针对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症开展两项III期试验。
Ozempic 2025:适应症演变、竞争格局、监管动态与现实世界影响
本文系统阐述了诺和泰(Ozempic)在2025年的发展全景,包括其作用机制(司美格鲁肽作为GLP-1受体激动剂调节血糖与消化)、临床应用扩展至心血管及肾脏保护领域、现实世界效果与临床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视力风险等安全性问题、美国市场供应短缺后的可负担性挑战、礼来替尔泊肽等新兴疗法的竞争压力,以及GLP-1类药物对肥胖相关经济负担的缓解价值;同时强调该药物虽显著改善代谢健康并降低并发症风险,但长期使用成本、可及性问题及新一代疗法的涌现将持续重塑其临床定位与市场格局,为患者和医疗系统带来机遇与挑战。
突破性疗法令亨廷顿病患者"震惊" 疾病进展首次被显著减缓
伦敦大学学院科学家首次通过AMT-130基因疗法成功减缓亨廷顿病进展,36个月临床试验显示高剂量组疾病恶化速度降低75%。该疗法经脑部手术递送,能永久减少毒性蛋白生成并保护神经元,30岁患者杰克·梅-戴维斯表示"结果令人震惊"且已重返工作岗位。专家称这可能成为首个获批疗法,有望改变全球约8000名英国患者的生存状况,但需进一步验证长期效果和安全性,uniQure公司计划明年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加速审批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