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类型的药疹Other specified Drug eruptions
编码EH6Y
关键词
索引词Drug eruptions、其他特指类型的药疹、湿疹型药疹、药物性结节性红斑、假淋巴瘤药物超敏综合征、药物性环形红斑、糠疹型药物疹、玫瑰糠疹样药疹
别名Other-Specified-Types-of-Drug-Eruptions、其他指定类型的药物性皮炎、特殊药物反应性皮疹
其他特指类型的药疹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药物激发试验阳性:
在严格医疗监护下重新暴露可疑药物后24-72小时内再现典型皮疹(仅适用于非重症病例)。 - 皮肤活检病理诊断:
组织病理显示特征性改变:真皮层淋巴细胞浸润(>15个/高倍视野)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5个/高倍视野),基底细胞液化变性。
- 药物激发试验阳性: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依据):
- 明确用药史:
皮疹出现前1-3周内有明确可疑药物使用史(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别嘌醇等)。 - 典型皮疹特征:
多形性皮损(红斑、丘疹、水疱、鳞屑)呈急性突发性分布,且不能用其他皮肤病解释。 - 停药后缓解:
停用可疑药物后7-14天内皮疹显著消退。
- 明确用药史: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时间关联性:
初次用药后7-21天出疹(迟发型)或再次暴露后<72小时出疹(速发型)。 - 全身症状:
发热(体温≥37.8℃)伴瘙痒(VAS评分≥6分)或黏膜受累(口腔/生殖器糜烂)。 - 实验室指标: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5%或绝对计数≥500/μL。
- 时间关联性: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药疹辅助检查] --> B[基础评估] A --> C[病因确认] A --> D[严重度评估]B --> B1(详细用药史追溯) B --> B2(全身皮肤黏膜检查)
C --> C1(斑贴试验) C --> C2(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C --> C3(皮内试验*)
D --> D1(SCORTEN评分) D --> D2(器官功能监测) D --> D3(皮肤活检)
*注:皮内试验仅适用于非重症病例
-
判断逻辑:
- 斑贴试验:
将可疑药物敷贴于背部皮肤,48-72小时后出现湿疹样反应为阳性,提示IV型超敏反应。 -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淋巴细胞增殖指数≥2倍对照值提示药物特异性T细胞反应。 - SCORTEN评分:
用于评估重症风险(年龄>40岁、心率>120次/分等7项参数)。 - 皮肤活检:
表皮内凋亡细胞>3个/高倍视野或真皮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支持药疹诊断。
- 斑贴试验: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血常规:
- 嗜酸性粒细胞升高(>5%):
提示超敏反应,需排查药物过敏源(敏感度60%,特异度85%)。 - 白细胞增多(>11×10⁹/L):
反映系统性炎症,需警惕继发感染。
- 嗜酸性粒细胞升高(>5%):
-
肝功能:
- 转氨酶升高(ALT/AST>3倍ULN):
提示药物性肝损伤,需立即停用肝毒性药物。 - 胆红素升高:
伴皮疹时提示重症药疹风险(如DRESS综合征)。
- 转氨酶升高(ALT/AST>3倍ULN):
-
肾功能:
- 肌酐升高(>1.5倍基线):
需排除药物性间质性肾炎,建议尿液嗜酸性粒细胞检测。
- 肌酐升高(>1.5倍基线):
-
炎症标志物:
- CRP>50 mg/L:
预示全身炎症反应,需监测器官功能。 - ESR>40 mm/h:
持续升高提示病情活动,需调整治疗方案。
- CRP>50 mg/L:
-
免疫学检测:
- 药物特异性IgE阳性:
支持I型超敏反应机制(如青霉素类药疹)。 - *HLA-B5801阳性**:
别嘌醇药疹高风险标志(阳性预测值>95%)。
- 药物特异性IgE阳性:
四、诊断路径总结
- 首要步骤:
详细追溯用药史+皮疹特征分析+基础实验室筛查(血常规/肝肾功能)。 - 病因确认:
斑贴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非急性期进行)。 - 重症预警:
SCORTEN评分≥2分或黏膜广泛受累时,按重症药疹处理流程救治。 - 鉴别重点:
排除感染性皮疹(病毒疹、梅毒)、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及恶性肿瘤。
参考文献:
- 《药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药疹诊疗指南
- RegiSCAR严重药疹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