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感染Unspecified Certain infectious or parasitic diseases
编码1H0Z
关键词
索引词Certain infectious or parasitic diseases、未特指的感染、感染过程NOS、不明微生物和不明部位感染、感染性疾病NOS、不明感染、感染NOS、感染性病因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分类于他处的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不伴器官衰竭、感染性病因的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机会性感染、机会性侵染、机会性感染性疾病
缩写NOS-感染、未特指感染
别名未知感染、不明病原体感染、感染性疾病-NOS、感染性疾患-NOS、感染性疾病-未特指、感染性疾患-未特指
未特指的感染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排除性诊断:通过系统性检查排除所有可特指的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肺炎、尿路感染等)及其他非感染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
- 综合临床证据:符合以下全部必须条件且支持条件≥3项。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依据):
- 持续发热:体温 > 38°C 持续 ≥ 48小时,且无明确局部感染灶。
- 炎症标志物升高:
- CRP > 50 mg/L 或 PCT > 0.5 ng/mL。
- 血沉(ESR) > 30 mm/h。
- 血常规异常:
- 白细胞计数 > 12×10⁹/L 或 < 4×10⁹/L,或未成熟中性粒细胞 > 10%。
-
支持条件(增强诊断可信度):
- 非特异性症状:乏力(持续 > 1周)、体重下降(> 5% 体重/3个月)、食欲减退。
- 体征证据:
- 心率 > 100次/分 或 呼吸频率 > 20次/分。
- 淋巴结肿大(≥ 1 cm)或肝脾肿大(影像学确认)。
- 病原学阴性:
- 血培养、尿培养、呼吸道标本培养均阴性。
- 常见病毒PCR检测(流感、EBV、CMV等)阴性。
-
阈值标准:
- 确诊:满足所有必须条件 + 排除性诊断成立。
- 高度疑似:满足必须条件 + ≥3项支持条件,但未完全排除其他疾病时需动态监测。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层级结构)
mermaid graph TD A[初始筛查] --> B[血液检查] A --> C[基础影像学] B --> D[炎症标志物:CRP/PCT/ESR] B --> E[血常规+分类] C --> F[胸部X线] C --> G[腹部超声] A --> H[病原学筛查] H --> I[血培养] H --> J[尿培养] H --> K[呼吸道标本培养] H --> L[病毒PCR组合] A --> M[二级深入检查] M --> N[CT扫描:胸/腹/盆腔] M --> O[自身免疫抗体谱] M --> P[肿瘤标志物] M --> Q[骨髓穿刺]
判断逻辑
-
初始筛查:
- 血液检查:
- CRP/PCT升高 → 提示细菌感染可能,但需结合培养结果。
- 白细胞异常 + 未成熟粒细胞 > 10% → 提示脓毒症风险。
- 基础影像学:
- 胸部X线无浸润影 → 排除肺炎。
- 腹部超声无脓肿/积液 → 排除腹腔感染。
- 血液检查:
-
病原学筛查:
- 所有培养阴性 + PCR阴性 → 支持未特指感染的诊断。
- 任一阳性 → 排除未特指感染,转向特异性诊断。
-
二级深入检查:
- CT发现隐蔽病灶(如微小脓肿)→ 重新归类为特指感染。
- 自身免疫抗体阳性(如ANA ≥ 1:160)→ 转向结缔组织病评估。
- 肿瘤标志物显著升高 → 启动恶性肿瘤筛查。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异常阈值 | 临床意义 | 处理建议 |
---|---|---|---|
CRP | > 50 mg/L | 提示急性炎症反应,但无法区分感染/非感染;>100 mg/L 需警惕脓毒症。 | 联合PCT评估;若持续升高需影像学排查。 |
PCT | > 0.5 ng/mL | >0.5 提示细菌感染可能;>2 ng/mL 高度提示脓毒症。 | 启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
白细胞计数 | <4 或 >12×10⁹/L | 降低:病毒/严重细菌感染;升高:细菌感染/应激反应;伴未成熟粒细胞→脓毒症风险。 | 结合体温曲线及器官功能评估。 |
血沉(ESR) | > 30 mm/h | 非特异性炎症标志,持续升高需排查结核/自身免疫病。 | 补充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等检测。 |
血培养阳性 | 任何病原体检出 | 直接排除未特指感染,需按病原体特指治疗。 | 立即调整靶向抗感染方案。 |
病毒PCR阳性 | 任何病毒核酸检出 | 排除未特指感染,转向特异性抗病毒治疗。 | 根据病毒类型选择抗病毒药物。 |
四、诊断流程总结
-
核心路径:
- 步骤1:通过必须条件(发热+炎症标志物+血常规异常)锁定感染性疾病。
- 步骤2:通过病原学及影像学筛查排除所有可特指感染。
- 步骤3:满足支持条件(症状+体征+阴性结果)后确立诊断。
-
关键注意事项:
- 动态监测:未特指感染是排除性诊断,需每48-72小时复查炎症标志物及影像学。
- 经验性治疗:
- PCT > 2 ng/mL → 覆盖革兰阴性/阳性菌的广谱抗生素(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 疑诊病毒性 → 奥司他韦/更昔洛韦试验性治疗。
- 并发症预警:CRP持续 > 100 mg/L 或 PCT > 10 ng/mL → 立即评估脓毒症。
参考文献:
- WHO《感染性疾病诊断和管理指南》(2023修订版)
- IDSA《未明确来源发热诊断指南》(2024)
- 《哈里森内科学》(第21版)感染性疾病章节
- 欧洲临床微生物和感染病学会(ESCMID)《炎症标志物临床应用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