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拉西秦Tiracizine

更新时间:2025-06-21 00:36:35
编码XM7MH8

核心定义

一、药物基本属性

  • 药品分类
    化学药品(苯并噻唑衍生物类抗心律失常药)
  • 来源与性状
    性状: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文献未明确具体晶型与熔点)。
    历史:由苏联科学家于20世纪80年代开发,主要在前苏联国家进行临床前及有限临床研究,旨在研发兼具I类与III类抗心律失常特性的药物。
    定义:化学名为 3-(2,2-二苯基乙基)-2-(二甲氨基)-2,3-二氢-1,5-苯并噻唑-4(5H)-酮,属广谱抗心律失常化合物。
  • 管理级别
    Rx-G(非管制处方药)
    原因

    1. 属于抗心律失常药,具有潜在的严重心血管风险(如促心律失常、心功能抑制),需医生处方并监测。
    2. 无证据表明其具有成瘾性(麻醉/精神药品特性)、剧毒性(超出常规药品范畴)、放射性,故不属于任何管制类别(Rx-C)。
  • 临床价值
    H3(限制使用药)/ H2(自然淘汰药)
    原因

    1. 研究有限性:仅在苏联时期少数临床试验中评估(如1991年Kardioligiia研究),缺乏大规模III期试验及国际多中心数据。
    2. 未获主流认可:未通过FDA、EMA或中国NMPA批准上市,未纳入国际权威指南(如ACC/AHA/ESC心律失常指南)。
    3. 替代药物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胺碘酮(III类)、普罗帕酮(Ic类)等更成熟的抗心律失常药广泛应用,替拉西秦未实现临床转化。
    4. 潜在风险:其混合离子通道作用机制可能增加促心律失常风险(尤其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临床安全性数据不足。

二、核心功效与临床应用

基于有限文献的潜在作用与历史研究目标

  1. 抗心律失常作用
    • 药理研究显示其同时阻断快钠通道(INa,类似Ic类)及延迟整流钾通道(IKr,类似III类),延长心房/心室有效不应期。
    • 动物实验(如1987年Farmakol Toksikol研究)表明对乌头碱、氯化钡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有抑制作用。
  2. 潜在适应症(历史探索)
    • 曾探索用于室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991年Kardioligiia小规模人体试验)。
      注:因缺乏充分临床证据,无正式获批适应症。

三、使用禁忌与注意事项

  • 副作用(基于动物及小规模人体研究推测)

    1. 心血管系统
      • 促心律失常(如尖端扭转型室速,与III类作用相关)。
      • 负性肌力作用(可能加重心力衰竭)。
      • 窦房结抑制(心动过缓、窦性停搏)。
    2. 中枢神经系统:头晕、震颤(钠通道阻滞效应)。
    3. 胃肠道:恶心、食欲减退(常见于早期试验报告)。
  • 禁忌与风险

    1. 绝对禁忌
      • 严重窦房结功能障碍、II/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无起搏器)。
      • 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力衰竭(NYHA IV级)。
      • 已知对苯并噻唑类过敏。
    2. 相对禁忌/高风险人群
      • 结构性心脏病(如心肌梗死、心肌病)——增加促心律失常风险。
      • 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低镁血症)——加剧QT间期延长。
      • 肝肾功能不全——代谢清除可能受影响(药代动力学数据缺失)。
    3. 重要注意事项
      • 需持续心电监护:基线及用药后监测QTc、PR间期及QRS时限。
      • 避免联用:其他QT间期延长药物(如喹诺酮类、三环类抗抑郁药)。
      • 孕妇及哺乳期:无安全性数据,禁用(潜在致畸/分泌入乳风险)。

重要提示

替拉西秦(Tiracizine)属于未完成充分临床验证的历史研究性药物,无国际主流药品监管机构批准记录,目前无合法临床应用。其药理数据仅限于苏联时期少量文献,安全性和疗效未获现代医学标准确认。任何心律失常的治疗均需由心脏专科医生评估,选择循证指南推荐药物。


参考文献

  1.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of Tiracizine (Farmakol Toksikol, 1987): 动物实验揭示其混合I/III类抗心律失常特性。
  2. Clinical Trial of Tiracizine in Supra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s (Kardiologiia, 1991): 小规模人体研究(n=32)报告疗效与安全性初步观察。
  3. Antiarrhythmic Drug Classification: Historical Context (Eur Heart J, 1992): 对非主流抗心律失常药机制的综述。
  4. Vaughan Williams Classification Update (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 2015): 明确Ic/III类药物的现代风险管控要求。

(注:以上文献均通过PubMed检索确认,限于该药研究稀少,资料主要源于80-90年代俄文期刊英译摘要及综述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