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夫定Clevudine
编码XM9K66
核心定义
一、药物基本属性
药品分类
- 化学药品:属于核苷类似物类抗病毒药物。
来源与性状
- 来源:克拉夫定(Clevudine)是一种非天然L-核苷类似物,通过其活性代谢物克拉夫定-5'-三磷酸(Clevudine-5'-triphosphate)发挥作用。
- 性状与机制:在体外实验中,对HBV的抑制浓度(EC50)为0.1 μM,可通过靶向病毒DNA聚合酶抑制病毒复制,并在动物模型中表现出对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持续抑制效果。
管理级别
- 历史管理级别:曾作为处方药(Rx-G)管理,但因安全性问题退市。
- 现状:因临床开发终止,目前属于无合法临床应用药物(U)。
临床价值
- 历史分类:曾作为替代药(A)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但因骨骼肌毒性被列为警示性退市药(H1)。
- 原因:三期临床试验显示其抗病毒效力与恩替卡韦相当,但长期使用(≥1年)导致3.9%患者出现可逆性骨骼肌病,促使研发终止。
二、核心功效与临床应用
抗病毒作用
- 抑制HBV复制:降低血清病毒载量(WHV DNA)、复制中间体及表面抗原(WHsAg),停药后仍能维持病毒抑制效果。
- cccDNA抑制:在土拨鼠模型中,10 mg/kg治疗30周可使肝内cccDNA显著减少。
- 协同作用:与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等核苷类药物联用可增强抗病毒效力。
临床试验数据
- 病毒学应答率:1年治疗期内与恩替卡韦相当。
- 局限性:因骨骼肌毒性未获长期临床应用批准。
探索性研究
- 肿瘤与免疫调节:专利显示其可能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影响肿瘤发生、免疫反应及组织修复,但尚未进入临床验证阶段。
三、使用禁忌与注意事项
副作用
- 骨骼肌病:肌痛、肌无力,严重时可逆性肌损伤。
- 常见反应:头晕、乏力、胃肠道不适(恶心、腹泻)。
禁忌与风险
- 禁忌人群:
- 既往肌病或肌酸激酶升高史患者。
- 合并使用其他神经肌肉毒性药物(如他汀类)。
- 风险提示:
- 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肌酸激酶及肌力变化。
- 长期用药(>6个月)骨骼肌病风险显著增加。
临床建议
- 医疗监管:需在感染科或肝病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严格评估风险获益比。
- 替代方案:优先选择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安全性更优的核苷类似物。
参考文献
- 临床试验数据支持其抗HBV效力及骨骼肌毒性(三期研究,2022年药物峰会)。
- 专利CN113134002B阐述其潜在多靶点作用机制(北京慧宝源生物技术,2023年授权)。
- 动物模型研究验证其对cccDNA的持续抑制效果(HepAD38细胞及土拨鼠模型)。
注:本文不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用药需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