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血管性疾病Vascular disorders of the oesophagus
编码DA26
子码范围DA26.0 - DA26.Z
关键词
索引词Vascular disorders of the oesophagus
缩写食管血管病、食道血管病
别名食管血管异常、食道血管异常、食管血管病变、食道血管病变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0828 食管
XA1180食管上三分之一XA2BY3食管中三分之一XA8JT3胸部食管XA0TN5腹部食管XA0N03颈部食管XA4YW8食管重叠部位XA9CB6食管下三分之一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食管血管性疾病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食管血管性疾病是指一组主要影响食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结构的疾病。这些疾病包括食管壁内血管异常(如血管发育不良或动静脉畸形)、食管静脉曲张以及血管源性肿瘤(如食管血管瘤)。其中,食管静脉曲张多继发于门脉高压,而食管血管瘤属于间叶组织来源的良性肿瘤,在临床上相对罕见。
病因学特征
-
先天性因素:
- 遗传性血管病变:例如蓝色橡皮疱疹样痣综合征(Blue Rubber Bleb Nevus Syndrome, BRBN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可导致多发性血管畸形,包括食管部位的海绵状血管瘤。
- 胚胎发育异常:部分病例与胚胎期血管发育缺陷相关,如黏膜下静脉丛在胎儿时期未正常退化,导致局部血管结构紊乱,形成先天性血管瘤或静脉扩张。
-
后天性因素:
- 血管结构损伤:外伤、炎症或医源性操作(如内镜下治疗)可能导致局部血管损伤,继发血管壁纤维化或狭窄,进而形成获得性静脉瘤。
- 门脉高压症:肝硬化等肝脏疾病引起的门静脉压力升高,是食管静脉曲张的核心病因。门脉高压导致侧支循环开放,食管下段静脉因血流淤滞和压力增高而显著扩张。
- 全身性疾病影响:慢性肾功能不全、血液高凝状态或结缔组织病可能间接影响食管血管的完整性,但此类关联仍需更多证据支持。
-
病理生理机制:
- 食管血管瘤:病理学表现为黏膜下层或肌层内异常增生的血管团块,主要由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构成。瘤体增大可压迫周围组织,但恶性转化罕见。
- 食管静脉曲张:门脉高压使食管下段静脉丛代偿性扩张,血管壁因长期高压发生结构重塑(如平滑肌萎缩、弹力纤维减少),最终形成迂曲脆弱的静脉网,破裂风险显著增加。
病理机制
-
食管血管瘤:
- 常表现为单发、边界清晰的黏膜下肿块,内镜下呈蓝紫色隆起,表面黏膜通常完整。较大瘤体可能引起吞咽梗阻感,偶因表面糜烂导致慢性渗血,罕见急性大出血。
-
食管静脉曲张:
- 典型表现为食管下段黏膜下蛇形迂曲的静脉扩张,按病程可分为直线型、串珠型和肿瘤型。急性破裂出血时,呕吐物多呈暗红色或咖啡渣样,常伴失血性休克。慢性出血则表现为黑便和缺铁性贫血。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无症状期:早期病变(如小血管瘤或轻度静脉曲张)常无特异性症状,多在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
- 出血相关症状:
-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突发呕血(鲜红色或咖啡渣样)、黑便、心率增快及血压下降。
- 慢性出血:隐匿性贫血相关症状(如乏力、苍白)。
- 局部压迫症状:巨大血管瘤可能导致吞咽困难或胸骨后钝痛,但需排除其他食管占位性病变。
参考文献:相关解剖学及病理生理学教材、临床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