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症Cholelithiasis
编码DC11
子码范围DC11.0 - DC11.Z
关键词
索引词Cholelithiasis
缩写胆石症、胆结石
别名胆石、胆结石症、胆石性嵌塞、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混合性结石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病程分级
ME24.91慢性ME24.91急性胆石症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胆石症是指在胆囊、胆囊管或胆管内形成的结石,这些结石可以导致一系列症状和并发症。根据结石成分的不同,主要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以及混合型结石,其中胆固醇结石最为常见。胆石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高,并且近年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病因学特征
-
代谢紊乱:
- 胆固醇过量分泌是形成胆固醇结石的关键因素之一。当肝脏合成并分泌过多的胆固醇进入胆汁中时,由于胆汁酸盐及卵磷脂等溶解剂不足以将其完全溶解,过饱和的胆固醇便会析出形成结晶,最终聚集成结石。
- 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降低可能促进胆固醇结石形成,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升高则增加风险。
-
胆汁淤积:
- 胆汁流动受阻导致其在胆道系统内停留时间延长,促进了胆固醇、胆色素等物质的沉积,为结石提供了生长环境。胆汁淤积常见于胆道梗阻性疾病,如肿瘤压迫、先天性异常或手术后瘢痕狭窄等。
- 某些情况下,寄生虫感染也能引起胆道阻塞,从而间接促成胆石生成。
-
胆道感染:
- 细菌感染特别是革兰氏阴性杆菌能够破坏胆汁内的正常化学平衡,使得胆色素钙盐更容易沉淀下来,尤其是在存在慢性炎症反应时更为明显。
- 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胆囊炎亦可加速胆石形成过程。
-
饮食及其他因素:
-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比如高糖、高脂肪尤其是动物脂肪摄入过多会增加患胆石的风险;缺乏膳食纤维同样不利于预防该病。
- 体重过重或肥胖个体患病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这可能与体内脂肪代谢失衡有关。
- 女性比男性更易患胆石症,尤其是多次妊娠者,这可能与激素变化影响胆汁成分有关。
- 年龄增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大,胆石的发生率也相应提高。
病理机制
-
胆囊功能障碍:
- 结石堵塞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开口处会导致胆汁排出困难,进而引发胆囊壁增厚、水肿甚至坏死,表现为急性胆囊炎的症状。
- 若结石移动至胆总管,则可能造成胆总管梗阻,诱发黄疸、腹痛等症状,并可能并发胆管炎。
-
胆管损伤:
- 当结石嵌顿于肝内外胆管时,不仅阻碍了胆汁排泄,还可能因机械性刺激及继发感染而导致胆管黏膜炎症反应加剧,严重时可形成脓肿或瘘管。
- 长期存在的胆管结石还可能导致胆管壁纤维化,进一步加重胆汁引流不畅的问题。
临床表现
-
无症状阶段:
- 许多患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没有任何明显不适感,仅通过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胆囊或胆管内存在结石。
-
症状性胆石症:
- 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突发性右上腹剧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现象,称为“胆绞痛”。疼痛可能会放射至右侧肩背部。
- 若出现胆囊炎或胆管炎,则除了上述症状外,还会有发热、寒战及黄疸等表现。
- 慢性胆石症患者则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轻微腹痛或饱胀不适,尤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加重。
参考文献:《中华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现代消化病学》等专业期刊与书籍中的相关研究报道。
请注意,以上信息基于公开可用的医学资源整理而成,具体诊断和治疗建议请咨询专业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