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伴胆管炎Calculus of gallbladder or cystic duct with cholangitis
编码DC11.2
关键词
索引词Calculus of gallbladder or cystic duct with cholangitis、胆囊结石伴胆管炎、胆囊结石伴胆管炎和胆囊炎、胆囊结石伴胆管炎不伴胆囊炎
缩写胆石性胆管炎、胆石症伴胆管炎
别名胆囊结石并发胆管炎、胆石并发胆管炎、胆石症引起的胆管炎、胆囊内结石导致的胆管炎症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胆囊--胆囊管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病程分级
ME24.91慢性ME24.91急性胆囊结石伴胆管炎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胆囊结石伴胆管炎是指患者存在胆囊内的结石,并且并发了胆管炎症的情况。该疾病可以同时伴有或不伴有胆囊炎,其核心特征在于胆囊结石的存在对胆道系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导致了胆汁排出受阻,继而引发了胆管炎症。
病因学特征
-
结石形成机制:
- 胆囊结石主要由胆固醇、胆色素和钙盐等成分组成,其中以胆固醇结石最为常见。在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过高或者胆汁酸和卵磷脂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形成过饱和状态下的胆固醇结晶,进一步发展成为结石。
- 胆汁淤积也是促进结石形成的因素之一,例如因胆囊排空障碍、胆囊运动功能下降等原因造成的胆汁滞留,有利于胆固醇结晶沉积。
-
胆管炎发生原因:
- 当胆囊结石移动至胆总管内时,可造成胆道部分或完全性梗阻,使得胆汁流动受限甚至中断,为细菌感染创造了条件。常见的病原菌包括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克雷伯杆菌属(Klebsiella spp.)等肠道革兰阴性杆菌。
- 梗阻状态下胆汁中的水分被吸收,使胆汁变得浓稠,增加了细菌繁殖的机会。此外,胆道压力升高还会导致胆汁逆流至胰管,引发急性胰腺炎的风险增加。
-
其他相关因素:
- 长期饮食习惯不良如高脂饮食、快速减重等情况均可能促进胆石症的发生与发展。
- 遗传因素也扮演了一定角色,某些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更容易形成胆固醇结石。
- 妊娠期间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影响,女性妊娠后出现胆石症的概率显著上升。
- 任何能够引起胆道系统解剖结构异常的因素(如胆管狭窄、肿瘤压迫等)也可能诱发本病。
病理机制
-
胆道梗阻与感染:
- 结石移位至胆总管部位引起机械性梗阻,导致胆汁引流不畅,从而为细菌生长提供了适宜环境。随着细菌数量的增长及其产生的毒素作用,局部组织发生炎症反应。
- 炎症过程中释放的各种细胞因子促使血管通透性增强、白细胞浸润以及纤维蛋白沉积,最终导致胆管壁增厚、水肿乃至溃疡形成。
-
炎症扩散与并发症:
- 未经及时治疗,胆管炎症可能会向上蔓延累及肝内胆管,造成肝实质损害;向下则可能导致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进而加重胆道梗阻状况。
- 严重的病例还可能出现全身性感染症状(如败血症),威胁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以上内容基于现有公开资料整理而成,具体研究结果请参阅《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等相关学术期刊发表的专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