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背痛别大意!三级预防体系助防脊柱骨折

健康科普 / 身体与疾病2025-08-28 10:39:03 - 阅读时长3分钟 - 1034字
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两大类型、成因机制及康复要点,结合最新骨科研究成果,为中老年人群提供科学护骨指南,包含骨折风险预警、影像鉴别要点及个性化康复方案。
椎体压缩骨折骨质疏松脊柱损伤影像鉴别康复训练
中老年人背痛别大意!三级预防体系助防脊柱骨折

我们的脊柱由24节椎体组成,是身体重要的承重结构,如果椎体受到外力撞击,或者因为疾病破坏导致形态改变,就会形成椎体压缩性骨折。这类骨折占全身骨折的5%~8%,是中老年人常遇到的健康问题。

骨折类型的双重机制

椎体压缩性骨折主要分为骨质疏松性和病理性两类。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因为骨密度下降,椎体强度变弱,哪怕轻微外力(比如弯腰捡东西、咳嗽)都可能引发;病理性骨折是椎体本身有问题,比如长了肿瘤、感染,即使正常活动的力量也会让椎体结构破坏。临床数据显示,65岁以上人群里,75%以上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导致的;病理性骨折中,约60%和转移性肿瘤有关。

损伤机制的差异化表现

青壮年的骨折多是高能量损伤,比如交通事故、从高处摔下来,这类骨折往往会连带脊柱后方结构受伤;老年人的骨折多是低能量损伤,比如日常扭了一下腰、提了重点的东西,通过影像检查能看出椎体压缩的程度——单纯压缩骨折只是椎体前面受影响,爆裂性骨折会伤到椎体中后方,可能压迫脊髓。

影像诊断的精准定位

CT和MRI是区分骨折类型的关键检查。骨质疏松性骨折在影像上常表现为椎体前面像楔子一样变扁,病理性骨折则会有骨头被“溶掉”的破坏表现。增强MRI诊断病理性骨折的准确率能超过90%,还能清楚看到椎体后缘骨头有没有移位,如果移位超过2mm,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系统化康复方案

骨折愈合期间要严格按康复计划来:急性期(1~2周)做踝泵运动(就是脚腕来回勾脚尖、绷脚尖),预防深静脉血栓;亚急性期(3~6周)练核心肌群(比如腰腹肌肉);恢复期(2个月后)慢慢恢复走路。水中运动因为有浮力能减轻脊柱压力,是安全有效的康复方法,很推荐。

三级预防体系构建

50岁以上的人建议每年查一次骨密度,日常饮食要保证每天吃够800~1000mg的钙(比如喝牛奶、吃豆制品);每天晒15~30分钟太阳,能促进维生素D合成;运动推荐太极、八段锦这类对关节冲击小的。研究发现,做好系统性预防能让骨折风险降低40%。

临床预警信号识别

突然背部剧痛、身高比以前矮了3cm以上、后背变驼(脊柱后凸),这些是典型症状;如果还出现腿麻、大小便不好控制,说明神经被压迫了,得赶紧去医院。胸腰段(胸口到腰之间)的椎体骨折,可能会表现为肚子疼这类不典型症状,要小心别误诊。

总的来说,椎体压缩性骨折是中老年人需要重视的健康问题,了解它的类型、损伤特点和预防方法,早做骨密度检查、留意身体信号、规范康复锻炼,才能更好保护脊柱功能,减少骨折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