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慢性耳病,主要表现为耳朵长期流分泌物、鼓膜穿孔及渐进性听力下降。据研究,它占耳科门诊量的12%-18%,儿童和老年群体发病率较高,需引起大家足够重视。
疾病是怎么来的?
中耳和鼻腔之间有一根叫咽鼓管的细管相连,当上呼吸道感染(比如感冒、鼻窦炎)时,病菌能通过这根仅0.5-1毫米宽的管子钻进中耳腔。临床数据显示,约75%的患者同时有鼻窦炎、过敏性鼻炎这类上呼吸道问题。另外,游泳时污水进耳朵、掏耳朵太用力弄破鼓膜等情况,也会诱发炎症。中耳腔长期潮湿,容易滋生细菌,慢慢发展成持续性感染。
典型表现要注意
主要有这几个核心症状:
- 长期流耳液:耳道里的分泌物是黏糊糊的脓性,持续超过3个月;
- 听力慢慢下降:因为鼓膜穿孔或中耳传声结构受损,听声音会越来越不清楚;
- 鼓膜有洞:医生用耳镜检查时,能看到鼓膜的紧张部或松弛部有穿孔;
- 其他不适:部分患者会耳鸣、头晕,严重时可能出现面神经麻痹(比如脸歪、眼睛闭不上)。
怎么防?怎么治?
预防要点:
- 保持耳朵干燥:洗澡、洗头用防水耳塞;游泳后侧头单脚跳,把耳内积水排出来;
- 别乱掏耳朵:不用棉签、挖耳勺深掏,经期尽量不做耳朵操作;
- 管好上呼吸道:感冒急性期别坐飞机,及时治鼻炎、鼻窦炎;
- 定期检查:建议每年做一次纯音测听(查听力)和耳内镜,早发现问题。
规范治疗分三步:
- 清洁耳朵:医生用耳用吸引器吸走分泌物,别自己用棉签擦,免得推深分泌物或弄伤耳朵;
- 抗感染: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敏感的抗生素滴耳液,不能自己随便用;
- 巩固恢复:炎症控制后,用含类固醇的制剂改善局部循环,促进恢复。
这些误区别踩坑
- 自己乱滴药:68%的患者曾自行用抗生素滴耳液,容易让细菌耐药,以后更难治;
- 过度清洁:用棉签掏耳会把耳屎推到深部形成栓塞,破坏耳道自洁功能;
- 忽视早期信号:约40%患者把偶尔流的耳液当成耳屎多,耽误就诊;
- 错误消毒:高浓度酒精冲耳朵会伤皮肤屏障,导致菌群失调。
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如果有以下症状,说明可能要出并发症,必须立刻就医:
- 突然耳朵剧烈疼还发烧;
- 一直头晕或站不稳;
- 面部肌肉无力(比如嘴歪、眼睛闭不上);
- 听力突然明显下降。
还要注意,约3%的慢性患者可能长胆脂瘤,这种病变会破坏周围骨头,甚至伤到颅底,得早处理。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虽然常见,但只要早发现、规范治、避误区,就能控制病情。平时多注意耳朵护理,有异常赶紧找医生,才能保护好听力和耳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