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漏伴听力下降?三步识别中耳炎风险,护耳行动指南

健康科普 / 识别与诊断2025-08-30 14:43:25 - 阅读时长3分钟 - 1304字
中耳炎的典型临床表现、潜在并发症及科学防治方案,通过症状识别、病理机制、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四个维度解析疾病发展规律,重点强调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并提供基于循证医学的饮食调理建议。
中耳炎耳部疾病听力保护
耳漏伴听力下降?三步识别中耳炎风险,护耳行动指南

耳朵一直流水还听不清,是中耳炎最典型的信号。中耳炎是中耳腔的炎症,80%的孩子都可能得过,成年人得的也越来越多。要是没规范治疗,得永久性听力损伤的风险比健康人高3.2倍。

怎么认出中耳炎?看3个关键点

  1. 耳朵流东西:一直流水或流脓是主要特征,不同阶段分泌物不一样——急性期可能流带血的水样分泌物,慢性期变成黏糊糊的脓或者纯脓,还有15%的胆脂瘤型中耳炎会流白色像皮屑一样的东西。
  2. 耳朵疼的变化:急性期会一跳一跳地疼,疼得厉害不厉害和鼓膜压力有关;等鼓膜破了,疼会突然减轻,但可能牵连耳后疼。要注意,20%的糖尿病患者得中耳炎可能不疼。
  3. 听不清的情况:大多是声音传不进耳朵里的听力下降(大概能听到40分贝的声音,正常是0-20分贝);如果炎症伤到内耳,就会既有声音传不进、又有内耳损伤的听力问题,还有3%-5%的人会突然出现神经性耳聋。

除了这些,还可能有其他症状:30%的人站起来或转头时头晕;10%的重症患者会发烧、没力气;5%的孩子会睡不好、学习跟不上。

中耳炎拖久了会怎样?

炎症扩散的方向决定了有多严重:

  • 往周围走:2%-4%的人会在耳后长肿包,摸起来软软的有波动感,要和外耳道长疖子区分开;
  • 钻进脑子里:虽然不到0.5%的人会得,但比如脑脓肿、静脉血栓这些致命问题,死亡率有20%-30%;
  • 损伤神经:2%-3%的人会嘴歪眼斜,大多是胆脂瘤型中耳炎导致的。

还有听力会慢慢变差:没治疗的慢性中耳炎患者,每年听力大概下降3-5分贝,病程超过10年,大多会变成中重度的声音传导障碍。

得了中耳炎怎么治?按规范来

临床指南这么建议:

  1. 急性期处理:鼓膜没破时用局部抗生素滴耳液,破了之后换适合的类型;吃抗生素要符合医生的要求,只有发烧超过38.5℃或者症状超过2天没缓解时才用。
  2. 要不要手术?看这几点:鼓膜穿孔超过2毫米、长了胆脂瘤或者一直流水超过3个月,就得考虑手术。现在的显微手术能让85%的人听力提高10分贝以上。
  3. 治好后要随访:慢性中耳炎患者每半年做一次听力检查和耳内镜,必要时做颞骨CT看看耳朵结构有没有变化。

吃什么能帮恢复?

营养要跟上,但得注意:

  1. 热量和蛋白质要够:每天每公斤体重吃126-140千焦的热量,每公斤体重吃1.2-1.5克蛋白质,选好嚼的优质蛋白(比如鸡蛋、牛奶、鱼肉)。
  2. 补点维生素和矿物质:每天补50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A、15毫克的锌(能帮黏膜修复),100毫克的维生素C(能增强免疫力)。
  3. 饮食要清淡好消化:先吃稀的,再过渡到半稀的(比如南瓜小米粥、鳕鱼豆腐羹);别吃辛辣刺激的,不然会让耳朵里的血管扩张加重炎症。

怎么预防中耳炎?分3步

  1. 第一步:从小预防:6个月到2岁的宝宝打13价肺炎球菌疫苗,能让急性中耳炎少30%-40%。
  2. 第二步:感冒时注意:感冒的时候用生理盐水洗鼻子,减少炎症从鼻子倒灌进耳朵的可能。
  3. 第三步:确诊后维护:已经得中耳炎的人要定期清耳朵里的痂,每3个月用微吸力的工具清一次。

中耳炎不是小问题,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出现耳朵流水、疼、听不清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规范治疗才能避免听力损伤。平时做好预防,就能少受中耳炎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