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是个藏在肚子里、形状像鱼钩的器官,主要负责分泌消化酶帮着消化食物,还有调节血糖的作用。因为它位置深,早期没什么明显症状,胰腺癌因此被叫做“癌中之王”。最新研究发现,它的发病和三个主要危险因素关系很大。
三大高危因素要避开
- 吃出来的风险
从流行病学数据看,欧美国家的胰腺癌发病率比亚洲高不少。长期吃高脂食物可能引发慢性炎症,慢慢促进癌细胞生长;而高温油炸食物产生的丙烯酰胺,会损伤基因,增加癌变风险。建议控制油炸食品摄入,每周别超过2次。 - 慢性炎症拖出来的问题
长期喝酒、有胆道疾病(比如胆结石)的人,容易得慢性胰腺炎。胰腺组织会反复“受伤-修复”,这种长期炎症环境会破坏身体修复DNA的能力,癌变风险比普通人高30-40倍。 - 代谢异常的信号
新发糖尿病和胰腺癌是双向关联的——大概10%-15%的胰腺癌患者,会先出现“癌性糖尿病”,表现为胰岛素抵抗进展很快,还会莫名体重下降。这种糖尿病和普通2型糖尿病不一样,得特别留意。
手术治疗后的那些变化
如果肿瘤还局限在胰腺里,手术仍是主要治疗方法。但切除范围不同,术后影响也不一样:
全胰切除术后要注意什么
全胰切除会导致永久性糖尿病,且胰腺无法再分泌消化酶。患者需终身注射胰岛素,同时补充胰酶帮助消化。
胰头切除术后的变化
约70%患者术后会胰岛素分泌不足,且胆胰管重建可能影响消化功能。术后要定期监测胆红素,部分患者需通过内镜放胆道支架缓解黄疸。
胰体尾切除术后的影响
虽然保留了胰头的消化功能,但通常需同时切除脾脏,术后免疫力会有所下降。建议定期监测免疫球蛋白,平时注意预防感染(比如少去人多的地方、勤洗手)。
科学饮食帮着防复发
2024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指南明确:科学饮食能让胰腺癌复发风险降40%,具体要这么做:
这些食物要严格控
- 高温油炸食物:每周不超过1次,每次50克以内(大概一小把);
- 加工肉制品(比如火腿、培根):尽量少吃,避免摄入过多亚硝酸盐;
- 含糖饮料:每天添加糖摄入不超过25克(约6勺白糖的量)。
推荐这么吃
试试“彩虹饮食法”——每天吃5-7种不同颜色的蔬果(比如红番茄、绿西兰花、黄南瓜)。十字花科蔬菜(如西兰花、白菜)中的萝卜硫素能抑制癌细胞生长;蛋白质尽量选白肉(鱼、鸡肉),占比达60%左右。
术后营养怎么补
- 脂溶性维生素(A、D、E、K):补充时定期查血清水平,避免过量;
- 益生菌:选含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复合款,调节肠道菌群;
- 中链甘油三酯(MCT油):每天不超过15-30毫升(约1-2勺),更容易吸收。
康复期要管好这5件事
- 定期随访:术后前2年每3个月查一次肿瘤标志物(如CA19-9)和影像学(CT、B超);
- 注意预警症状:若突然得糖尿病、拉脂肪泻(大便有油花)或皮肤痒,要及时排查;
- 动起来: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游泳),增强体质;
- 关注心理:每季度做一次心理量表评估,焦虑抑郁要及时干预;
- 改坏习惯:戒烟10年后患癌风险降50%,需彻底戒烟;酒要完全戒断。
胰腺癌的防治需建立“早筛-早诊-早治”全周期管理。40岁以上、有家族史的人,建议每年查CA19-9和腹部超声。其实最关键的是改不良生活习惯——控制体重、戒烟戒酒、饮食均衡,才能从根源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