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是最常见的口腔黏膜问题,差不多80%的人都得过。它能自己好,一般7到14天就会自然愈合。但如果溃疡有异常表现,就得小心是不是口腔鳞状细胞癌了。结合2023版《口腔癌诊疗规范》,我们来聊聊癌性溃疡的五个危险信号。
癌性溃疡的五大危险信号
- 溃疡超过2周没好
溃疡持续2周以上不愈合,尤其是从来没反复长过溃疡的成年人。据临床观察,约65%的口腔癌患者第一次就诊时,就是因为溃疡长期不愈。 - 形态不对劲
溃疡边缘往周围组织里“钻”,表面像菜花或火山口一样凹凸不平;摸起来硬邦邦的,和周围正常组织分界不清——这可能是肿瘤在生长的信号。 - 有奇怪的疼痛或感觉异常
出现“不一样的疼”:比如疼痛往耳朵放射、颌面部一直钝痛,或是牙槽附近麻木、刺痛。这是肿瘤侵犯了三叉神经分支,提示病情可能在扩散。 - 脖子摸到硬肿块
脖子前半部分(Ⅰ-Ⅲ区)摸到超过1厘米的无痛肿块,质地坚硬、融合成团。据统计,约30%的患者初诊时已出现淋巴结转移。 - 张嘴、说话或吃饭变困难
张嘴越来越小、说话不清楚、吞咽费劲,说明肿瘤可能累及了咀嚼肌肉或口咽部的重要结构,影像学检查常能看到深部组织被侵犯。
怎么筛查和诊断?
- 先做“看-摸-动”基本检查
医生会先观察口腔黏膜颜色(有没有发红、发白或溃疡),再用双手触诊溃疡底部(是否坚硬)和颈部淋巴结(有没有肿大),最后让你张嘴、伸舌头,评估活动是否受限。 - 辅助检查帮确诊
对可疑溃疡,会用甲苯胺蓝染色定位后取组织活检(这是确诊的“金标准”),再结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如SCCA、CYFRA21-1)检测;早期病变用MRI增强扫描,准确率可达85%。 - 高危人群要定期查
长期每天抽20支以上烟、重度饮酒,或是HPV阳性的人,建议每6个月做一次口腔内镜荧光检查。多光谱成像技术能让早期病变检出率提高30%。
怎么预防口腔癌?
- 吃对食物
遵循WHO“彩虹饮食”原则:每天吃5种以上不同颜色的蔬果(比如红苹果、绿菠菜、黄橙子),重点补充维生素A(每天700微克,如动物肝脏、胡萝卜)、维生素C(每天100毫克,如鲜枣、猕猴桃)和叶酸(每天400微克,如绿叶菜、豆类),能降低黏膜细胞异常增生的风险。 - 好好护口腔
用改良巴氏刷牙法(刷毛45度对着牙龈沟,小幅度震颤),每天刷2次,每次3分钟,配合牙线清洁牙缝;选摩擦剂颗粒小于5微米的牙膏,避免磨损黏膜;黏膜敏感者可偶尔用含0.02%氯己定的漱口水,但每周别超过3次。 - 改坏习惯
戒烟是关键,实在戒不掉也要慢慢减少;男性每天酒精摄入别超过25克(约350毫升啤酒),女性更少;预防HPV要打九价疫苗,避免多个性伴侣。 - 优化环境
厨房装油烟净化器,减少炒菜时的油烟(含多环芳烃,会刺激黏膜);选餐具优先用304不锈钢或玻璃材质,避免劣质塑料的重金属迁移。
特别提醒:戴全口假牙的人,每半年要调整咬合,避免长期摩擦黏膜;糖尿病患者要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高血糖会促进异常细胞增殖);溃疡持续不愈时,千万别自己用激素类药物,会掩盖病情!
其实口腔癌并不可怕——早期(T1N0M0)经综合治疗后,5年生存率能达到80%-90%。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1次系统性口腔癌筛查,高危人群每6个月1次。平时多注意口腔变化,有问题及时找医生,就能有效降低癌变风险。